一、问题的提出 “吐蕃”是唐朝时期汉文史志中对藏族的称谓。至今国外仍沿用“吐蕃”一词的译音tibet。关于“吐蕃”一词是怎么来的? 有人说可能来源于藏语,有人说来源于汉语,有人说来源于突厥语。已故学者牙含章先生说:“唐朝人在‘蕃’字前为什么又加了一个‘吐’字,到现在还弄不清楚。因为从藏文的古今史书中,查不出在‘蕃’字前加‘吐’音的任何根据。从汉文史书中,也查不出唐时为什么要加‘吐’字的道理,但唐朝人在‘蕃’字前加‘吐’字,一定有所根据,这个问题还待研究。”(注:牙含章《关于吐蕃、朵甘、乌斯藏和西藏的语源考证》,《民族研究》1980年第4期。 )关于“吐蕃”二字的词义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例如有人说“蕃”来源于vbrog(牧场)一词, 有人说来源于始祖王名spurgyal,有人说来源于“本”教名称bon, 有人说来源于“佛陀”buddha,有人说来源于汉语“大蕃”或藏语“上蕃”stod—Bod。 笔者在翻阅有关藏缅语族语言文化有关的材料时,发现一些与此相关的线索,就有关“吐蕃”的来源与音义问题在前人介绍研究的基础上作一初探。 二、“吐蕃”来源问题 汉文史志中出现“吐蕃”二字指称藏族是唐朝中叶,如《旧唐书》卷三:贞观八年,“龟兹、吐蕃、高昌、女国、石国遣使朝贡”。对于“吐蕃”二字在史志上的出现,唐朝史家自己也在汉文史志中对其藏族称谓的变化作过一些解释。《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新唐书·吐蕃传》:“吐蕃本西羌属。……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另外有些史家也作过一些解释,如《旧五代史》卷一三八:“吐蕃,本汉西羌之地,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其子孙以秃发为国号,语讹为吐蕃”。从当时人这些记述来看,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吐蕃”称谓来源历史上沿用下来的藏族自称,并不是唐人所杜撰,二是说明当时藏族自称在语音上已经有所语音演变现象。同时还说明,“吐蕃”之称刚出现在史志中时,大家并非普遍认可,所以才作一些必要的解释,以免引起误会。 首先肯定了“吐蕃”为藏族自称的固有称谓词以后,我们再来看藏语中有没有与此相关的称谓上问题。 在藏缅语族文化中,藏文文献相当丰富,特别是藏文,不仅反映中古时期的语义而且还反映辅音声母和元音韵母面貌。所以,不仅研究藏语藏文者经常利用古藏文材料,而且其他人在研究藏缅语族语言文化时也在经常利用古藏文材料来证明一些问题。所以,藏族族称也不例外。古藏文中称“前藏”为dbus,称“后藏”为gtsang。我们认为“前藏”称谓dbus就是唐时“吐蕃”称谓的来源。以藏族来说,也是多自称的。“藏”可能来源“后藏”称谓gtsang。使用藏语的藏族今天都自称“博”
(卫藏),“沃”wol(安多)以及其它同源而音近的说法, 都来源于bod。 至于有人说“‘吐蕃’原为唐人据吐蕃自称‘大蕃’而对这一政权的称谓。吐,汉语‘大’字之唐音;蕃,藏族自称”。这种猜测明显有些牵强附会:一是“吐蕃”早出现在汉文史志中,而“大蕃”则晚出现在汉文史志中,并且“大蕃”出现的频率与“吐蕃”相比可以说无法比拟,前者只偶尔出现,后者正史野史皆用之。二是在同书同语段中同时出现“吐蕃”“大蕃”,例如《旧唐书·吐蕃传》:“长庆元年十月十日,与吐蕃使盟。……其词曰:西为大蕃,东实巨唐。”这里显然是“大”与“巨”相对而言的夸饰之词,并非是他称和自称。三是“吐”和“大”从古音上来说不是一回事,“吐”为透纽鱼部,“大”为定纽月部。故“吐为汉语‘大’字之唐音”的说法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错误的。 三、“吐蕃”音义问题 我们从《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等史志中了解到当时“吐蕃”与“秃发”的“语讹”现象,说明人们已经感觉到语音演化后出现的不同读音。 从汉语语音史角度来看,上古汉语的语音到中古即唐朝时期,因盛唐时南北文化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当时的天下文人墨客汇集长安,加之唐王朝与各兄弟民族的相互交往,必然对语言有所影响,促使语言在语音上词汇上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中古音演化时期上限一般界定在唐朝时期。汉语音韵学方面的资料也可佐证这一点。 据上述,唐朝中叶在汉文史志中突然出现“吐蕃”之藏族称谓不足为怪。根据汉藏语系语言的语音演化情况和古藏文记载的藏族自称情况,我们初步可以认定,“dbus”这一藏族自称在当时的唐人听觉中成为了“吐蕃”,即藏语的复辅音声母演化成汉语的两个音节。犹如“烛”章纽屋部-k尾,彝语凉山话就念“支格
。藏语复辅音声母db 唐人自然会念或写成相关的两个音节。 从音理上来说,汉语的d定母一般演化为th和t,b 并母一般演化为ph和p。所以,藏语db在汉语中以“吐”th透母、“蕃”b并母、p 帮母来与之对应,是符合音理即演变规律的。 同时,我们从有关汉文史志记载来看,藏族早期称谓不止“蕃”、“吐蕃”,还有一些也与藏族有关。例如《隋书》卷八十三:“附国者,蜀郡西北二千里,即汉之西南夷也。有嘉良夷,即其东部,所居种姓,自相率领,土俗与附国同,言语少殊,不相统一。其人并无姓氏。”《旧唐书》卷三:“都播、羊同……等远夷十九国,并遣使朝贡。”附,上古并纽侯部biwo,中古并母遇韵biu,都,上古端纽鱼部ta, 中古端母模韵tu;播,上古帮纽歌部pua,中古帮母过韵p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