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

作 者:
王伟 

作者简介:
王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00732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情态动词“能”有多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义项,但母语者在交际过程中并不因此发生义项呈现上的困难或错误。对35万字左右的语料中“能”的用例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发现其义项在“肯定—否定—疑问”用法平面上表现出高度规律性的频率分布。通过构拟“能”诸义项的统一抽象意念,建立语义网络,并结合上述规律性特征尝试提出一个解释上述现象的可能模式。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9 期

字号:

      1.问题的提出

      情态动词的多义性,是各种语言的共性。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在实际的话语交际中,这种多义现象并不因此给听话人的理解造成什么困难。

      汉语中最典型的情态动词是“能”。大部分汉语语法体系对情态动词定义时, “能”往往摆在所列举的典型成员的最前面(比如吕叔湘1982:246,王力1985:68,朱德熙1982:61等)。高名凯(1986:234)干脆就把“情态动词”称为“能词”。搞清楚了为什么“能”的多义性不妨碍其易解性,也就为解释整个词类的上述现象指明了路径。

      义项呈现的频率分布,直接反映了听话人理解过程在终端的结构。如果能在这个结构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就可能为构拟听话人理解活动的内在机制提供启发性的线索。

      工作的第一步,是要穷尽情态动词“能”的所有义项。

      2.情态动词“能”的语义类型

      我对“能”在约35万字的语料(注:语料来源:鲁迅《朝花夕拾》76213字、二十年代,《彷徨》56450字、二十年代,《呐喊》69407 字,二十年代,《野草》19827字、三十年代,《故事新编》55181字、三十年代;老舍《茶馆》31269字、五十年代;陈染《无处告别》35071字、九十年代;共计343418字。所有语料均用Microsoft Word软件录入并校对,只录正文,注释一律不录。字数依据Word软件中的“字数统计”工具中“字数”项下的“中文”项,不计空格、空行、数字及外文。语料中“能”的统计规则:只选单个“能”的用法,“可能”、“能够”、“能否”不录;“不能不”有很强的独立性,但不像“可能”、“能够”那样是一个独立的词,一律算作“该允”类;“能不能”中的两个“能”只计作一个义项。)中出现的所有用例进行了考察,经过归纳,把它的义项分为下列六类:(注:对于“能”的义项分合的心理现实性,实际上需要通过严格的心理学实验或问卷调查方能确定。限于条件,我只对数量有限的汉语母语者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全部被调查人都同意我对义项的分列。)

      2.1“能力”

      1)(有生命的能动个体,以人为典型)具备内在的、 使其得以完成某种行为的素质。例如: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野草》)

      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野草》)

      2)善于(做某事)。例如:

      言外颇有替连殳道歉之意;这样地能说,在山乡中人是少有的。(《彷徨》)

      2.2“条件”

      1)(无生物)具备某种用途或性质。例如:

      酒席如果能塞得人发昏,送大菜又怎样?(《彷徨》)

      2)(人、 其他有生能动个体或比拟成有生能动个体的无生物)具备外在的、使其得以将某种行为完成的条件。例如:

      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彷徨》)

      可是(这些油鸡)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几粒高粱了。(《彷徨》)

      ……阴沉的上午,太阳还不能从云里面挣扎出来;连空气都疲乏着。(《彷徨》)

      (事物)具备发生或达成的客观条件。例如:

      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呐喊》)

      达到某种程度、状态;往往除去“能”后,话语的意思也没有明显变化。例如:

      黛二又退却了,终于没能拥到他的怀里。(《无处告别》)

      2.3“该允”

      1)(从道德、人情上讲)应该。例如:

      他不能像慰老爷似的不通,只说是‘走散好走散好’。(《彷徨》)

      2)(得到)允许。例如:

      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了!(《茶馆》)

      “不能不”表示“不应该不”,即“必须”、“一定要”。例如:

      然而这回的差使是不能不办妥的,所以想了一想,终于回到就在斜对门的柴店里。(《彷徨》)

      2.4“可能”。未知的、非现实的、主观的、非常识性的, 因此有必要对表达事件的整个命题是否具备发生的最基本条件发表看法的那种可能性,主要表示对命题可能性的质疑态度。例如:

      自己的三个孩子,他的两个,养活尚且难,还能进学校去读书么?(《彷徨》)

      都是久在街面上混的人,谁能看不起谁呢?这是知心话吧?(《茶馆》)

      2.5“意愿”

      1)同意、 接受要求(类似于“肯”的通常义)或认为符合自己的心愿而同意(做某事)(类似于“愿意”的通常义)。例如:

      总管,您要能赏给我几个烟泡儿,我可就更有出息了!(《茶馆》)

      2)具备通常情况下人们没有的特殊心理素质, 使人得以完成(某种困难或危险的事情)(近似于“敢”的主要用法)。例如:

      然而不到十秒种,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呐喊》)

      3)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打算、 计划(做某事)(近似于“想”的意愿性用法)。例如:

      我不能就说了,再说眼泪就要出来了。(《浮出海面》)

      2.6“祈使”。(向对方)提出要求、请求。例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