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对音文献中的微母字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基石,延边大学 133002 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105号《汉语学习》杂志社

原文出处:
语言研究

内容提要:

朝鲜在李氏王朝时期刊行了一系列汉朝对音韵书、辞书及会话读本。在这些对音文献中,申叔舟、崔世珍等朝鲜汉学家对当时的汉语语音做了较全面的描写和论述,其中近代音中的热点问题几乎囊括无遗。本文以朝鲜文献中的谚文对音为根据,探讨中古微母字在近代的演变过程,指出《洪武正韵译训》(1455)到《四声通解》(1517)时期是微母从半元音向零声母演变的过渡期。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 (2000)02—0030—09

      1443年朝鲜文字——《训民正音》的创制不仅开创了朝鲜民族文字生活的新纪元,而且在客观上为当时的汉语学习与研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训民正音(谚文)拼音属于音素缀字范畴,对于音素的分析达到了最精密的程度,语音系统里所有的音素都能用字母或字母的变形表示出来。这说明早在十五世纪朝鲜的语音学和文字学水平达到了令人瞩目的程度。(注:参见杨耐思《汉文的谚文注音》,载《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由于谚文是音素文字,原则上一个字母只代表一个音素,因此可以克服汉语传统的标音手段(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等)的局限性,较准确地给汉字注音。从此,用谚文注音的各种汉朝对音韵书、汉语会话读本(以下统称“朝鲜文献”)相继问世。本文利用的朝鲜文献有:

      1.《洪武正韵译训》(下称《译训》,16卷8册,第1册1、2卷落帙),申叔舟、成三问等编撰,端宗三年(1455)。该书是中国明代钦定韵书《洪武正韵》(76韵,宋濂作序,1375)的谚文翻译本。(注:据宁忌浮《〈洪武正韵〉支微齐灰分并考》,《洪武正韵》有两个版本,一是洪武八年(1375年)的76韵、阳入相配、宋濂作序,一是洪武十二年(1379)的80韵、阳入难配、吴沉作序。见《古汉语研究》,1998年3 期。)该书把原本的反切音即韵书音译成谚文,称作“正音”,并用谚文标注当时的汉语北方音即时音,称作“俗音”。(注:《洪武正韵》的谚文翻译历经近十年,申叔舟等人发现武韵与当时他们所听到的汉语音存在诸多差异,他们经过长期而细致的辨认,最终采取双重表音方法,即并记“正音”和“俗音”。由于《洪武正韵》是中国的敕命韵书,所以他们对原本“不敢轻有变更”,但是又“因其旧,而分入字母于诸韵各字字首,用训民正音以代反切,其俗音及两用之音又不可以不知,则分注本字之下,若又有难通者,则略加注释以示其例”。他们把翻译洪武韵反切音的叫正音,反切下注的所谓“时音”叫俗音。《通考》凡例云:“以图韵诸书及中国人所用定其字音,又以中国时音所广用而不合图韵者,逐字书俗音于反切下。”(第一条)

      《译训》一直失传,于1972年韩国人李圣仪献其收藏本,才得以影印刊行。)

      2.《四声通考》(下称《通考》),申叔舟编撰,端宗三年(1455),今佚,只存凡例附在《四声通解》卷末。该书是李朝世宗翻译刊行《洪武正韵》时,因“虑其浩穰难阅,以览者病”,而特命编撰的简本韵书。(注:《四声通解》序文称:“世宗庄宪大王至诚事大,恪谨侯度,凡干咨奏,必要睿览,始究学译,当先声韵,创制训民正音若干字,命译《洪武正韵》,又虑其浩穰难闻,以览者病,乃命高灵府院君申叔舟类粹诸字会为一书,冠以谚音,序以四声,谐之以清浊,系之以字母,赐名曰《四声通解》。”)

      3.《四声通解》(下称《通解》,2卷),崔世珍编撰, 正德十二年(1517)。该书参考《蒙古韵略》、《古今韵会举要》、《集韵》、《中原音韵》等中国韵书,补充《通考》而编撰的韵书。该书的谚文注音分“正音”、“俗音”和“今俗音”,其中今俗音是崔世珍所听取并著录的16世纪初的汉语北方音。(注:《通解》的正音和俗音体系跟《译训》、《通考》基本一致,比较特殊的是今俗音。崔世珍在《通解》凡例中说:“注内只曰俗音者,即《通考》元著俗音也。曰今俗音者,臣今所著俗音也。今俗音或书或否者,非谓此存而彼无也,随所得闻之音而著之也。”(第八条))

      4.《翻译老乞大》(上下卷)、《翻译朴通事》(只存上卷,中、下卷今佚),崔世珍编撰,正德十年(1515),以下合称《翻老朴》。该书的谚文注音分“左音”(《通考》俗音)和“右音”(当时汉语北方音)。(注:关于左音和右音的性质,崔世珍在《翻老朴》凡例中说:“在左音,即《通考》所制之字,在右者,今以汉音依国俗撰字之法而作字也。”(谚音条)

      《翻老朴》过去一直失传,《翻译老乞大》上卷韩国人白淳在所藏,于1972年影印出书,下卷韩国入赵炳舜所藏,于1974年影印出书,《翻译朴通事》上卷韩国人赵诚穆所藏,于1959年影印出书。)

      5.《老乞大谚解》(2卷),显宗十一年(1670), 《朴通事谚解》(6卷3册),边暹、朴世华编撰,肃宗三年(1677),以下合称《朴老谚》。该书谚文注音也分“左音”和“右音”。(注:《朴通事谚解》序文云:“世(应为“中”,笔者注)宗朝有曰崔世珍者,取《朴通事》一册,谚以释之,俾鞮肄业者,皆得以易知以易学,其于译学有指南之功。龙蛇之变,书籍尽灰,而崔氏之释,从而失其傅,学译者多病之。”可见当时崔世珍的《翻老朴》已失传,因此重新谚解了《老乞大》和《朴通事》二书。)

      这些文献中,申叔舟(1417—1475)、崔世珍(约1473—1542)等朝鲜汉学家对汉语语音做了较全面的描写和论述。本文以朝鲜文献中的谚文对音为依据,探讨中古微母字在近代音中的演变过程和演变年代问题。

      一 朝鲜学者对汉语轻唇音的描写

      《训民正音》只有23个辅音,比洪武韵的31字母少8个。 朝鲜学者深知当时“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为了标记朝鲜语里所没有的轻唇音字母,他们专门规定:“○连书唇音之下则为轻唇音”。即,在重唇音字“帮滂并明”下加一个空圈表示轻唇音“非敷奉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