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代,时经千年,社会发生极大变化,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数量有极大的增加,产生了一些新的小类,更重要的是三类词的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复杂化和结合关系的变化发展,使汉语形成了一个更丰富、复杂的语言系统。 一 单位名词的发展和丰富 在甲骨文中只有少数几个表示容量和集体单位的单位名词。例如:(注:本文引用卜辞、铭文时,一律采用宽式释读。) (1)其登新鬯二升一卣。(戬25·10)│惠贝十朋。(甲777)│燎于王亥其珏(丙112)│马廿丙。(前2·19·1 )│车二丙。 (合36481) “升”、“斗”、“卣”本是表示容器的名词,“朋”、“珏”、“丙”本是表示集体事物的名称;不过又可以表示事物的数量,于是成了早期的单位名词。 度量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制度。在商代的出土文物中已经有了骨尺、牙尺,但是在甲骨文中却没有发现度量衡单位名词。也许当时度量衡制度还处在萌芽阶段,只在一定的范围中使用,反映在语言中也很罕用,未在现已出土的甲骨刻辞中出现。到了西周金文中,就有了表示度量衡的单位名词。例如: (2)王易金百锊,禽用作宝彝。 (禽簋)│王自彀吏赏毕土方五十里。(如卣) 《尚书》和《诗经》中也都有度量衡单位名词的用例。例如: (3)五百里甸服。(《尚书·禹贡》)│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为了适应生产和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度量衡制度日益完善,整套的度量衡单位名词都出现在典籍中。 (一)表示长度的单位名词有分、寸、尺、丈等。例如: (4)木桥长三丈(《墨子·备城门》)│以木大围, 长二尺四分。(同上)│径长四寸。(《荀子·劝学》)│其长尺有咫。(《国语·鲁语下》)│而临百仞之渊。(《荀子·劝学》)│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韩非子·五蠹》)│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周语下》)│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分是表示微小的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八寸为咫, 八尺为仞;一寻八尺,两寻为常。六尺一步, 三尺一武;三百步一里,三十里一舍。 (二)表示面积的单位名词有亩、畹、顷等。例如: (5)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楚辞·离骚》)│凡为田一顷十二亩半。(《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有田一成。(《左传·哀公元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一畹三十亩,一顷百亩;方十里一成,方百里一同,方千里一圻。 (三)表示体积的单位名词有板、堵、雉等。例如: (6)筑十板之墙。(《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诗经·小雅·斯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板本为筑土墙的夹板,长一丈(一说八尺或六尺)宽二尺(一说三尺)为一板,高五板为一堵。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四)表示容量的单位名词有升、斗、斛、石等。例如: (7)不能人得一升粟。(《墨子·鲁问》)│为之斗斛以量之。 (《庄子·肢箧》)│其有亲戚者,必遗之酒四石,肉四鼎。(《管子·轻重》)│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冉子与之粟五秉。(《论语·雍也》) 先秦以前,升是常用的微小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又为一石。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后代某些地方(如湖南)更有以二斗五为一斛的。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合一斗六升;四区为釜,合六斗四升;十釜为钟,钟是六斛四斗。秉是十六斛。汉代以后才出现比升更小的容量单位“合”、“勺”等。 (五)表示重量的单位名词有两、斤、镒、钧、石等。例如: (8)金一两生於竟内。 (《商君书·去强》)│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战国策·齐策四》)│於宋,馈七十镒而受;於薛,馈五十镒而受。(《孟子·公孙丑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墨子·鲁问》)│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王易金百寽,禽用乍宝彝。(禽簋)│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尚书·名刑》)│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韩非子·功名》) 两是常用的重量单位,十六两为一斤,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合一百二十斤),四石为一鼓。锱铢是轻微的重量单位,一两的四分之一为一锱,一锱的六分之一为一铢。锊、锾一般是称量金属、钱币的,六两又大半两为一锊,六两为一锾。 度量衡单位是人为规定的,它表现了明显的时间、地域的差异。先秦古尺就比今尺短,商代骨尺只合今17厘米,战国时秦国一尺约合今23.2厘米;(注:参考《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先秦古升也比今升小,战国时秦国一升约合今200毫升,楚国约合今225毫升;(注:丘光明《试论战国容量制度》,《文物》1981年第10期。)先秦古斤也比今斤轻,春秋时楚国的一斤只合今251.3克,战国时燕国的一斤只合今248克。(注:参考《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先秦的度量衡单位名词有的沿用至今,有的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