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下)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声琦,(1939—1999),男,江苏仪征人,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苏 南京,210013

原文出处: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同系声内部可以互转,舌音也不例外。下面以舌音端透定泥来内部互转为例,进一步论证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

      从谐声关系看

      隹及以隹得声的谐声字全部在端透定内部互转。隹,《说文》云:“鸟之短尾总名”。《唐韵》:“职追切。”中古照三微韵。上古端母微韵。中古照三,上古归端的还有锥、骓。隹声字堆、碓(用脚踏舂米的杵),《唐韵》:“都队切。”端母字。推,透母。椎,中古澄母。上古归定母。谁,中古禅母,上古亦属定母。中古喻四字唯(《易经》用“唯”)、惟(《尚书》用“惟”)、维(《诗经》用“维”)上古皆归定母。可见隹及隹声字锥、堆等的谐声关系,从声母方面说,皆在舌音端透定内部互转。其实在春秋甚至春秋以前早期汉语里,“隹”本是喉音字,“淮”及中古《唐韵》读“许惟切”的“睢”便是证明,“隹”本属喉音的孑遗材料。笔者另有拙文《百音之极,必归喉牙》详论。

      卓及从卓得声的字皆药韵。卓及卓声字罩、桌、逴,中古知母,上古皆端母。倬,端母。掉、悼、棹皆定母。卓声字淖却到了泥母。淖,《说文》、《广雅·释言》皆曰“泥也”。《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杜预注:“淖,泥也。”《唐韵》:“淖,奴教切。”以泥训淖,双声为训。卓及掉、淖等卓声字的声母关系便是端定泥之间的互转。

      兑,定母月韵。以兑为声符的字皆月韵。其声母则皆在舌音内部互转。蜕、脱,透母。说、税,中古审三,上古归透。锐,《五音集韵·薛韵》:“弋雪切。”是喻四字,上古归定。今读卷舌音日母,是后来的音变(详下)。读日母也是在舌音内部互转。说在作悦的古字读yué时,是喻四字,上古归定。兑及兑声字的声母在透定之间互转。

      耳,中古日母之韵,上古泥母之韵。耳声字耻,中古彻母之韵,上古透母之韵。耻、耳的声母关系便是透、泥互转。

      如,上古泥母鱼韵。恕《说文》:“仁也。从心如声。”许慎时代还读如声,声母未转。《唐韵》:“商署切。”中古审三鱼韵,上古透母鱼韵。恕、如的声母关系便是透、泥互转。

      予,上古定母鱼韵,中古喻四。其谐声字抒、纾、舒亦皆鱼韵,声母中古审三,上古归透。杼,上古归定,中古澄母。予及予声字抒等声母在舌音透、定之间互转。

      昱,《说文》:“日明也。从日立声。”《唐韵》:“余六切。”中古喻四觉韵,上古归定。立,来母缉韵。昱之与立,声母定来互转。

      龙,《说文》云“童省声”。来母东韵。童,定母东韵。宠,从龙得声。中古彻母东韵,上古归透母东韵。宠、童、龙的谐声关系同为东韵,透、定、来互转。

      俞,中古喻四侯韵。俞声字亦皆侯韵。逾、榆、愉及其主谐字上古归定。而俞声字偷却谐入透母,输,中古审三,上古归透。俞及俞声字的谐声关系,从声母方面讲,便是透、定互转。

      难,泥母元韵。难声字有滩、摊、瘫,元韵不变,声母由泥母转入透母。

      离,来母歌韵。离声字有魑,中古彻母支韵,上古则是透母歌韵。魑之与离,透、来互转。

      顺,《说文》:“理由。从页川。”段玉裁注:“小徐作川亦声。”顺,上古定母文韵,中古归床三。川,上古透母文韵,中古归穿三。段氏引用徐锴《说文系传》的“川亦声”纠误,实际上是在运用川、顺声母透、定互转的原理。何况,许慎以理训顺,是在声训。理,来母之韵。理、顺的关系,也是舌音内部来、定互转。

      从双声和双声词的构成看

      两个字声母相同固然是双声,其实相近也是双声。而且双声中两个字声母相同的少,相近的多。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云:“古来反音,多以旁纽而为双声。”所谓旁纽,即同系内部的各个声母。

      朝阳 《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高冈,同为见母,双声。《诗经》的创作手法决定了与之对应的“朝阳”也必然是双声。朝,上古端母宵韵,中古归知母。阳,上古定母阳韵,中古归喻四。朝阳,以舌音内部端、定互转而为双声。

      等同 同,定母东韵。《吕氏春秋·义赏》:“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高诱注:“同,等也。《广雅·释诂》:“等,同也。”等,端母蒸韵。等同,因端、定互转而为双声。

      冲动 《广雅·释诂》:“冲,动也。”冲,上古端母东韵,中古知母。动,定母东韵。冲动,因端、定双声又叠韵而成双声词。

      陈列 《楚辞·九歌》:“陈竽瑟兮浩倡。”王逸注:“陈,列也。”《说文》、《广雅·释诂》并曰“陈,列也”。陈,上古定母真韵,中古澄母。列,来母月韵。陈列,因定、来互转而为双声。

      从古注看

      治,理也。《国语·周语》:“教不善则政治。”吴韦昭注:“治,理也。”《荀子·解蔽篇》:“今诸候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清卢文弨校本云:“元刻本治作理。”《荀子·不苟篇》:“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引刘台拱注云:“疑上句作‘治’,下句作‘理’。唐初避讳,凡治字悉改作理。中叶以后,又复改回作治。《外传》作‘和而治’,下句作‘静而理’。”《汉书·景十三王传》:“王身端行治。”唐颜师古注:“治,理也。”《说文》:“理,治玉也。”《广雅·释诂》:“理,治也。”理、治互训的例子在古注里很多。理,来母之韵。治,上古定母之韵,中古澄母。在上古,同为之韵,定来互转。所以关系非常密切。“治理”早已形成双声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