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上)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声琦,(1939-1999),男,江苏仪征人,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江苏教育学院 中文系,江苏 南京,210013

原文出处: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中古汉语36声母5音8大系,同系内部的几个声母皆可互转。我们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从汉字的谐声关系、古注、古书异文等十多个方面论证这一规律。利用它去认识和解释有关的语言现象,帮助我们从理论上解决古书中、大学中学教材中许许多多疑难问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73(2000)01-0072-06

      中古汉语36声母,根据发音部位分为唇、齿、舌、牙、喉五类。析言之则为重唇音帮滂并(並、并本是两个字,不同音。並母阳韵;并,帮母耕韵。今並简化为并。这里的并原为並。下同。)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上音知彻澄娘、舌头音端透定泥、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牙音见溪群疑、喉音影喻晓匣、半舌音来、半齿音月。有时简称每组声母为系,并举其第一字母以赅之。如重唇音简称帮系,舌头音简称端系……。

      同系内部的几个声母皆可互转。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语音现象和重要的语音规律。例如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从邪元明以后清化),亦即现代汉语Z、C、S,皆可互转互通。《尔雅》:“兹、斯,此也。 ”《论语》里“逝者如斯夫”,斯(S),即此(C)、兹(Z)。 都是指示代词。《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何尝不可以写成“而母立于此”、“而母立于斯”?

      同系声母内部互转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我们从中概括和总结出这一规律,又用它来认识和解释语言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古书中和大学、中学教材中许许多多疑难问题,为研究和教学服务。

      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从音理上讲,是由于同系几个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的缘故。此如重唇音帮系,发音部位都在双唇。之所以别为帮滂并明四母,是发音方法有异使然。从整体上看,首先是清浊之别。帮滂为清音,并明为浊音。再从清浊内部看,清音中又有全清次清之分,不送气和送气之别,全清表现为不送气,次清送气。帮则全清不送气,滂则次清送气。浊又分为全浊次浊。并为全浊,明为次浊。36声母各系内部排列非常整齐有序。如果一系是四个声母,第一个声母总归是全清不送气,第二个总归是次清送气,第三个总归是全浊,第四个肯定是次浊。如果有五个声母,如齿头、正齿,前三个为一组,无次浊;后两个为一组。同系声母内部关系至为密切,犹如一家的兄弟组妹。帮和滂的关系,帮是滂的不送气音,滂是帮的送气音。帮和并的关系,帮是并的全清音,并是帮的全浊音。帮和明的关系,帮是明的全清音,明是帮的次浊音。并和明的关系,并是明的全浊音,明是并的次浊音……好比甲是乙的哥哥,乙是甲的弟弟……关系如此密切、亲近,互转互通就是必然的了。

      从谐声关系看,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己,牙音见母。从己得声的字纪、记,见母;起、屺、杞、岂进入溪母;忌,进入群母。己及这些从己得声的字的谐声关系便是牙音见系内部见、溪、群之间的互转。非,重唇音帮母。从非得声的字匪、辈、悲、蜚、扉、诽,帮母;斐、菲、霏、悱进入滂母;裴、排、腓、翡、剕、徘进入并母。非及这些从非得声的字的谐声关系便是重唇音帮系内部帮、滂、并之间的互转。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汉字的谐声系统中,例子太多了,不须赘举。

      从双声和双声词的构成看,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说起双声,不少学人认为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一些大学教材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著作就是这样看的。殊不知,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固然为双声,相近也叫双声。而且相同者少,相近的多。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云:“古来反音,多以旁纽而为双声。”慧琳虽然是就反切上字而言,但“多以旁纽而为双声”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唐代另一位和尚阳宁的处忠作《元和韵谱》云:“傍纽者皆是双声。”所谓“旁(傍)纽”,即同系内部相近的声母。自古以来,双声多为相近的声母构成。谨举数例以证之。

      漂浮 《说文》:“漂,浮也。”漂,滂母宵韵。浮,并母幽韵。漂浮,唇音滂、并互转而为双声。

      穷困 《战国策·燕策》:“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秦策》:“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穷,姚宏本作“困”。穷,群母东韵。困,溪母文韵。穷困,牙音群、溪互转而为双声。

      清静 《史记·五帝本纪》“舜曰:‘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唐张守节《正义》云:“静,清也。”清,清母耕韵。静,从母耕韵。清静,除同为耕韵外,声母以齿音清、从互转而为双声。

      稽考 《荀子·非相篇》:“(桀纣)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唐杨倞注:“稽,考也。”稽,见母脂韵。考,溪母幽韵。稽考,牙音见、溪互转而为双声。

      其他诸如:关(见母元韵)键(群母元韵)、呜(影母鱼韵)呼(晓母鱼韵)、逡(清母文韵)巡(邪母文韵)、彷(滂母阳韵)佛(并母物韵)、恩(影母真韵)惠(匣母质韵)、贫(并母文韵)富(帮母职韵)等等,皆以同系声母互转而为双声。这种例证在古今汉语中很多,真是举不胜举。

      从古注看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诗经·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毛传:“惠,爱。”惠,匣母质韵。爱,影母物韵。毛亨以爱训惠,除入声韵旁转外,声母便是喉音内部影、匣互转。

      《诗歌·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毛传:“谷,穷也。”谷,见母物韵。穷,群母东韵。毛亨以穷训谷,除因物、东对转外,声母便是牙音见、群互转。

      《诗经·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朱熹《诗集传》曰:“微,犹非也。”《诗经·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微,非也。”微,明母微韵。非,帮母微韵。朱、陈二氏以非训微,除同为微韵外,还因声母唇音内部明、帮互转。

      《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启蛰犹今言惊蛰。宋王应麟所谓‘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先秦人叫“启蛰”,汉景帝刘启以后叫“惊蛰”。惊、启是什么关系?惊,见母耕韵。启,溪母支韵。除韵部支、耕对转外,声母便是牙音内部见、溪互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