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0.1近年来,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也就是实词虚化, (注:严格地讲,“虚化”和“语法化”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相等,“虚化”主要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泛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而“语法化”更侧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语法化”的范围要比“虚化”更广一些。)正受到西方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实词虚化的诱因、模式和规律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同样,有关汉语实词虚化的各种相关的因素,也已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广泛的关注。(注:参看解惠全(1987 )、 刘坚等(1995)、董淑慧(1996)、金昌吉(1996)、张谊生(1999)等。) 0.2 Joan Bybee等人(1994)通过对七十多种不同地区、族系、类型的语言的调查,发现虚化机制主要有五种: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吸收。不过,他们也认为,要弄清实词虚化的机制,跨语言的普遍调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主要还得对某一语言某一时期的文本作细致的考察。(注:参看沈家煊(1998)。)因此,本文准备全面考察汉语副词的虚化轨迹和形成诱因,深入探讨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 0.3严格地讲,与副词有关的虚化现象应该包括三个阶段:A.名动形实词向副词的转化;B.副词内部由略虚向较虚的变化;C.副词向更虚的词类,譬如连词、语气词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第一阶段的虚化,有时也会涉及到后两个阶段的虚化。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大致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的四个方面: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和认知心理。 一 结构形式 1.0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实词虚化的基础, 由于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实词由表核心功能转变为表辅助性功能,词义也随之变得抽象空灵,从而导致了副词的产生。本文所说的结构形式,是指诱发实词副词化的外在结构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结构、句位、相关成分。 1.1结构。据考察, 诱发汉语实词副词化的句法结构关系主要有三种:动宾、连动和联合。 A.动宾结构。诱发实词虚化的动宾结构都是以VP(本文的“VP”是广义的,包括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为宾语的动宾结构。这类结构的表义重点本来是在前面的动词上,但有时也可以落到后面的VP上。随着重点后移现象的日趋普遍,动宾结构就会转向状中结构,与此同时,前面的动词也就渐渐地虚化为副词了。比如“就”的基本义是“趋”、“趋向”,常组成“就VP”结构: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易·乾》) 到了六朝时,一些“就VP”结构已经呈现出由动宾向状中转化的迹象: (2)离天渥兮就销沉,委白日兮即冥暮。 (南朝 宋·谢庄《皇太子妃哀策文》) 这例的“就销沉”正处在动宾、状中两可之间,表明其语法化过程尚在进行之中。而下面的“就VP”则已彻底转化为状中式,“就”已完全虚化,成了一个典型的副词了: (3)王贲点兵,折了万余人,依然归来镇守燕蓟城; 飞表秦始皇,帝不悦,就令王贲攻伐辽东,捉拿燕王。(《秦并六国平话》卷下) B.连动结构。连动结构中的两个动词本来都是主要动词,随着表义重点经常落在后一个动词上,前面的动词就会趋向虚化。比如“却”的本义是“退”、“退却”: (4)弃甲兵,怒战栗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 (《战国策·秦策》一)引申为“返回”: (5)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顷之,日却复中。 (《史记·封禅书》)在此义项上,常组成“却VP”连动结构,进而虚化为状中结构。试比较: (6)及将有沙苑之役,弼又请先除内贼,却讨外寇。 (《北史·杜弼传》) (7)弟子只在西边村内居住,待到村中与诸多老人商量, 却来与和尚造寺。(《敦煌变文集·
山远公话》) 两个“却VP”,前“却”正处在虚化的过程之中,可以认为是“回来后”,也可以认为是“然后再”,后“却”则已完全虚化,相当于“再”,“却VP”也已完成了由连动向状中的转化过程。 C.联合结构。谓词性的联合结构在充当谓语的过程中,其词义偏向后面一词时,并列成分就会形成后主前次的格局,这样,前一谓词就会逐渐虚化,其结构关系也会由联合转向状中。比如“酷”的本义是“酒性猛烈”,引申为“残酷”、“残暴”。例如: (8)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 (《韩非子·显学》)在此义项上,“酷”常同“暴”、“虐”、“恶”、“烈”、“毒”、“苛”等组成联合结构。这种联合结构在使用中常常会出现词义偏向后项的情况。试比较下面两个“酷烈”: (9)秦人,其生民也陋厄,使其民也酷烈;劫之以执, 隐之以厄。(《荀子·议兵》) (10)文帝以为火性酷烈,无含生之气。(《搜神记卷十三·典论刊石》) 前例的主语是“人”,“酷烈”还可以分析为联合结构,后例的主语是“火”,“酷烈”就应该认为是状中结构(何金松 1994)。 随着状中式“酷 V”——比如“酷贫”、“酷痛”、“酷薄”、“酷愤”、“酷似”等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加速了副词“酷”的形成。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