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号:H114.2 文献标识码:A 在所有近代汉语语音资料中,迄今要数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最受学者重视,研究也最为充分。《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可以代表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水平。值此世纪之交回顾《中原音韵》音系在20世纪的研究状况,尤其是回顾其研究的进程与方法,对于今后的《中原音韵》音系乃至整个近代汉语语音的研究,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20世纪《中原音韵》音系研究进程回顾 由于《中原音韵》对当时和后来北曲创作乃至南曲和词的创作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而早在其成书之际,对其作为曲韵韵书所具有的语音特点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例如周书初刻和后来翻刻时所加的时人序跋,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研究其语音特点的成分。明人沈宠绥《度曲须知·出字总诀》描摹《中原音韵》韵部主要元音的发音状况,清人戈载《词林正韵·发凡》揭示《中原音韵》“入派三声”内在规律,可谓已开始将研究引向深入。但也正如对其他近代音资料的研究一样,对《中原音韵》语音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是从20世纪初叶才开始的。其表现至少有以下四端:研究不再是服务于词曲创作而是要了解当时的语音面貌;研究不局限于个别语音现象而着眼于整个语音系统;研究不止于音类的划分而兼顾音值乃至音位的构拟;研究不仅包括音系的共时描述,也包括了对《中原音韵》历时音变地位和音系性质、方言基础的探求。 下面分阶段叙述以展示《中原音韵》音系在20死纪的研究进程。 (一)研究的发轫阶段:1918—1948 在这一阶段,研究《中原音韵》音系的巳知有海外3人, 发表专著两部、论文1篇;国内10人,发表专著1部,含有《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内容的通史或通论5部,论文(含评论或鉴定)6篇。内中,有代表性的专著已知有石山福治1925、赵荫棠1936,论及《中原音韵》音系而又颇有建树的已知有钱玄同1918、王力1935、魏建功1935、张世禄1936,重要论文已知有唐钺1926、白涤洲1931、罗常培1932、陆志韦1946。 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研究《中原音韵》音系的学者还不多,发表的论著偏少。但应当说,本阶段的研究已经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历史语音学的角度, 认清了《中原音韵》及其所代表的近代北音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及价值,并以研究《中原音韵》音系为重要突破口,为汉语音韵学研究开拓出一片新的广袤领域。如钱玄同1918、罗常培1932、赵荫棠1936、陆志韦1946等,对此均有卓越的认识和论述。 2、研究已经涉及到《中原音韵》音系的多个层次和方面。 如石山福治1925即已对《中原音韵》中的每一个同音字组的读音都作了构拟。赵荫棠1936不仅全面研究了《中原音韵》的声类和韵类,还系统研究了其后的“曲韵”与“小学”两派韵书。陆志韦1946则对《中原音韵》音系作出了更具理论性和系统性的阐释,关于《中原音韵》有入声和非国语祖语的论述更是影响深远。 3、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相当深入。如罗常培1932 对《中原音韵》声类和音值的研究无论是结论或方法都已成为经典,为后来对《中原音韵》音系作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又如赵荫棠1936对《中原音韵》的两派后续韵书的研究,也被后来的学者誉为上乘之作。在薛凤生1975中,陆志韦1946同样得到很高评价。 由于现代意义的《中原音韵》语音研究在本阶段还只是刚刚开始,自然也表现出诸多不足。 1、对《中原音韵》蕴涵的语音资料发掘不够, 研究基本上还局限于韵谱部分而极少利用书中“正语作词起例”的内容。 2、对《中原音韵》以外可资利用的语音资料开拓不足, 研究还没有成系统地联系金诸宫调、元曲(杂剧与散曲)和对音资料(如《蒙古字韵》、八思巴字碑文等)进行,近、现代汉语方音资料也只是零星涉及。 3、对《中原音韵》音系及有关问题虽然已经形成一些不同见解,如《中原音韵》究竟有无入声,知庄章等究竟是一组声母还是两组声母,是否已经产生现代的j组声母, 《中原音韵》是不是现代北京话或“国语”的源头等。但所有这些都还没有展开争论,意味着研究的繁荣局面尚未形成。 4、研究的方法还相对贫乏,主要有罗常培1932 创造的归纳法以及赵荫棠1936、陆志韦1946等所运用的历时比较与音理分析、文献和方言资料征引等。一些研究者对历史语音学方法的运用也还尚欠娴熟。 (二)研究的加速阶段:1949—1976 本阶段研究《中原音韵》音系的已知有祖国大陆地区7人, 发表含有有关研究内容的通史或通论两部、论文7篇;台湾地区6人,发表专著3部、有关通史1部、论文1篇;海外6人,发表专著4部,有关通论1部,论文7篇。 祖国大陆地区因为从1966年起的十年动乱使研究中断,本阶段的研究成果集中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其中重要的有王力1957、1958、1963中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论述和几篇论文,赵遐秋、曾庆瑞1962,李新魁1962、1963,廖珣英1963、1964,忌浮(宁继福,后同)1964。王作表明了他对《中原音韵》音系的一系列重要见解,如没有入声,没有疑母,是现代北京话的祖语等,王还第一个构拟了元代北方口语声调的音高和调型。李与赵、曾的争论意味着《中原音韵》音系语音基础和“入派三声”性质的研究走向深入。廖作标志着《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同元曲及金诸宫调的研究开始结合。忌浮的研究则显示了对《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部分所蕴涵语音资料的重视和一种新的研究《中原音韵》音系的方法(内部分析法)正在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