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0)02-0018-08 周金文中习见“肈”字,最常见的用法是“肈乍(作)”某先人之器,此外亦用于动词前,如“肈帅井皇考”(师望鼎)、“肈
先王命”(善鼎)等。《尔雅·释诂》:“肈,始也。”《尔雅·释言》:“肈,敏也”。学者或据以为释。杨树达先生则以为周金文中位于语首之肈字多系发声之辞,大都无义可求,释始释敏者皆非[1][2]。其后治金文者颇多从其说,将语首之“肈”字视为无实义之虚词,不再作深究。或引申杨氏之说,进一步将非位于语首之“肈”字亦归为语词[3], 故肈字于金文中究竟有无实义及其字义为何已构成一个问题。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先讨论一下金文中“肈”字与
(从攴与从攵古文字通用,故“
”字以下皆写作“肇”)、肁、啟字的关系。下面我们以西周金文为例,将四字用法中有助于比较的语句形式分列于下表(铭文内容为节录)。
由此表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肈、肇、肁三字不仅在字形偏旁构造上有联系,且皆可用在“乍”前,在此种情况下字义当相同。以往学者多读作一字,但其中有一些细节似仍需讨论。 先说肈、肇二字。《说文》虽收肈字,但仅曰:“上讳”,即避汉和帝(名肈)之讳而无解。大徐本《说文解字》收有肇字,并说解曰:“击也,从攴肈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以为“古有肈无肇,从戈之肈,汉碑或从殳,俗乃从
作肇,而浅人以窜入许书攴部中。”故删去肇字,清代学者亦多有同其说者。由周金文知肇字古已有之,则段氏古无肇字之说不确。至于段注以肇为俗肈字,《玉篇》先已有此说,但用青铜器铭文资料来检验却未必如此,肇字出现不一定晚于肈字(注:容庚:《海外吉金图录》三有鼎铭曰:“刺
乍(作)宝
”,鼎是鬲鼎,从形制、纹饰及铭文字体看,应属西周早期偏早时器。铭文刺下“见”如可随上读,即读作“刺见
作宝
”则肇字出现可早到西周早期偏早。)。肇字由
、聿两部分组成,
独立成字,亦即啟字,殷虚甲骨刻辞中啟字较常见,作
,从攴是从又之讹变,商甲骨文中从攵、从又之字,西周金文多写成攴。
字也曾见于殷虚甲骨刻辞,惟仅一见,即《甲骨文合集》29693(又见31181,两片重收),文作“其
马又(有)正”。此外,甲骨文中另有
。这样看来,肈字所从之
即使在殷虚甲骨刻辞已有,且亦是啟字之异体(注:
),因其仅一见,而从户从又之啟常见,也不能说
是正体而啟是俗体,相反,只能说
是从户从又的啟的变体。所以,实难以证明到西周早期肈必先出,而肇为晚出俗体。西周金文中,
(啟)字常写成
,二者所从形符攴、戈不同,固然可能属义近通用[4](P160),但也可能是形近致讹。西周早期金文中啟字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