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01-0001-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纂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1987)关于晋语“分立”的主张,(注:关于晋语“分立”的含义,参看拙文《〈方言〉和晋语研究》(《方言》1998年第4期)。)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瞩目,引起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这场讨论激励晋语学者深入探讨晋语的特点,特别是晋语入声的特点,同时也引发了对汉语方言分区问题的关注。本文拟联系晋语“分立”的实践,讨论有关汉语方言分区的若干问题。 一 晋语“分立”是汉语方言分区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汉语方言分区,从章太炎开始,至今已经有整整一百年的历史。回顾百年历程,方言分区实现了两次飞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尝试阶段。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黎锦熙。章氏在《訄书》(1900)中把汉语方言划分为以下十种: 1.河之朔至塞北为一种,包括直隶、山西和河南的彰德、卫辉、怀庆; 2.陕西、甘肃为一种; 3.河南开封以西,包括汝宁、南阳等和湖北沿江而下到镇江,为一种; 4.湖南为一种; 5.福建为一种,包括浙江的温、处、台三州; 6.广东为一种; 7.河南开封而东,山东曹、沇、沂至江、淮间为一种; 8.江南苏州、松江、太仓、常州,浙江湖州、嘉兴、杭州、宁波、绍兴为一种; 9.徽州、宁国为一种,包括浙江的衢州、金华、严州和江西的广信、饶州; 10.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为一种,包括湖南的沅州。 后来章氏在《检论》(1915)里,把湖南与湖北、江西、河南等合并,变成九种。 在章氏之后,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1934)把汉语方言划分为十二系,即河北系、河南系、河西系、江淮系、江汉系、江湖系、金沙系、太湖系、浙源系、瓯海系、闽海系、粤海系。 对于章、黎二氏的分区,已有许多评论。如认为章氏“没能完全做到以语言材料作为分区的主要依据”,“过于重视自然地理的因素”;黎氏“从整个分区的框架来看,似乎还没能彻底摆脱山川地理因素的干扰”。(詹伯慧等,1991)章氏“对部分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形成原因做了简单说明,其中有关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符合史实,方音差异由水土不同而造成的看法则出于传统,缺乏科学性”;黎氏“所分方言以江河湖海命名,也不免囿于水土之见,出发点和章太炎相同”。(王福堂,1999)这些评论都是中肯的,表明具有现代意义的方言分区虽已起步,但仍处在尝试阶段。比较起来,似乎黎氏已经更多地注意到方言自身的特点,如把“浙江南部近海处”从福建分立出来划为“瓯海系”;把山西南部分立出来划入“河南系”。 第二阶段:探求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通过方言调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为汉语方言分区提供了更多的事实依据,推动汉语方言分区进入科学的探索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分区意见是: 1.分为七区:华北官话区、华南官话区、吴方言、闽方言、客方言、粤方言、海南方言。(1934,赵元任等《中华民国新地图》第五图乙《语言区域图》) 2.分为八区: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粤、赣客、闽、吴、湘。(1937,李方桂《中国的语言和方言》) 3.分为九区:北方官话区、上江官话区、下江官话区、吴方言、皖方言、闽方言、潮汕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193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分省新图》第四版《语言区域图》) 4.分为十一区: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南语、闽北语、徽州方言。(1948,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分省新图》第五版《语言区域图》) 5.分为八区:官话区、吴语区、湘语区、赣语区、客家话区、闽北话区、闽南话区、粤语区。(1955,丁声树、李荣《汉语方言调查》) 6.分为七区:北方话(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1960、1980,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1981,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 此外,40年代王力把汉语方音分为五大系: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音系。每个大系又分为若干小系。 这一阶段的分区,比起第一阶段来有一个大的飞跃,表现在: 1.在初步调查方言现状的基础上,注意归纳出基本上符合语言实际的特点。 李方桂在讨论他所分的七大区方言时开始用若干语音演变的现象来说明各方言的特点。王力在描述他划分的五大音系的语音特点时指出,官话音系的特点是:无浊音[b][d][g][v][z],无韵尾[-m][-p][-t][-k],声调至多为六类;吴语系的特点是:有浊音[b][d][g][v][z],且与古代的浊音系统相当,无韵尾[-m][-p][-t][-k],声调在六类以上,去声有两类;闽音系的特点是:多数古浊母平声字今读不吐气,知彻澄有时保存破裂音成[t][t'],无轻唇音[f][v],有韵尾[-m][-p][-t][-k],声调在七类以上,与古代的声调系统不尽相当;粤音系的特点是:无浊音[b][d][g][v][z],无韵尾[-m][-p][-t][-k],声调在七类以上,与古代的声调系统大致相当;客家音系的特点是:无浊音[b][d][g][z],古浊母字无论平仄今都读为吐气,有韵尾[-m][-p][-t][-k],无撮口呼,上去声各只有一类,平入声各分两类。(注:转引自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416-417页。)丁声树、李荣在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所做的发言《汉语方言调查》对所分的八大方言区的语音特点分别作了更加全面、准确的描述。袁家骅等的《汉语方言概要》对所划分的方言区不但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语音方面的特点,而且描述了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