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的“V出+N外”格式

——兼说该式现代为什么不多见

作者简介:
储泽祥 徐朝晖 贺福凌 黄春平 尹戴忠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邮编:410081

原文出处:
古汉语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讨论“冲出屋外”类的“V出+N外”格式。这种格式在现代汉语里并不多见,本文主要从历时角度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

      一 单纯方位词与名词结合的不平衡性

      单纯方位词与名词结合构成的方位短语(记为NL),“N上”和“N里”最多,而“N前/后/下/外/东/南/左”等并不多见(参吕叔湘1965,朱德熙1982,刘宁生1994,储泽祥1997)。朱德熙(1982)指出,“在单纯方位词里,‘里’和‘上’的活动能力强,其它几个活动能力弱”,“‘外’和‘下’就不能自由地跟名词结合”。本文统计了9万多字的材料,分别是张炜的《美妙雨夜》(约1万字,见《张炜作品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96),林希的《天津扁担》(约2.8万字,见《人民文学》1998年第8期),池莉的《小姐你早》(约5.3万字,见《收获》1998年第4期),结果如下(重复的只算一个):

      NL N上N里N中 N外

      373 1421303117

      100%38.06% 34.85% 8.31% 4.55%

      方位短语出现的百分比,“N上”最高,占38.06%;“N里”其次,比“N上”略低一点,占34.85%;再次是“N中”,占8.31%。其他的方位短语出现的百分比均在5%以下。“N外”只占4.55%,不多见,显然包含“N外”的“V出+N外”也不会很常见。

      二 “V出+N外”的形成过程

      本文的考察表明,晋至唐宋时期,V与“出+N外”连用,构成连动式“V+(出+N外)”,导致“V出”结合趋势,再带“N外”做宾语,才形成“V出+N外”格式。

      2.1 近代汉语里,尤其是晋至唐这一段时期,“出+外”格式比现代汉语要丰富得多。如:

      (1)彼黄门出寺外,共放牛羊人作淫欲事。(大藏经·四分律,812页)

      (2)若彼与和合者善若不与者,旧比丘应出界外自恣。(同上,840页)

      (3)我为厌居火宅,有心深慕善缘,命三五个家童,排一两对幡盖,欲出城外,往诣伽蓝。(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6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即遣新妇且出门外小时。(敦煌变文集·搜神记,873页)

      到现代汉语时,“出+N外”已很少见到了,本文收集的材料里,只见到一例(“出了门外”):

      (5)我走了,再不走可就要丢你的人了,话没落音人就出了门外。(野莽《一只丢失的红颜色长筒棉袜》,《人民文学》1988:8,69页)

      “出+N外”是“V出+N外”形成的必要条件。

      2.2 由于某个动作V可以表示“出+N外”的方式,而“出+N外”也可以表示V动作的结果,所以V与“出+N外”可以连用在一起,构成连动式“V+(出+N外)”。这种连动格式较早见于晋代。《世说新语》里只有一个用例:

      (6)谢遏夏日尝仰卧,谢公清早卒来,不暇著衣,跣出屋外,方蹑履问讯。(世说新语笺疏,817页,中华书局,1983)

      例中,“跣”是“出屋外”的方式。唐代常见的是“出+N外”表示动作V的结果的情况。如:

      (7)太守即遣人,送出门外,辞别而去。(同例(4))

      例中“出门外”是“送”的结果。唐代是“V出+N外”形成的重要时期,格式形成的句法环境主要是在这个时期营造成的。V与“出+N外”靠在一起,为V与“出”的结合打下了基础。但唐代V与“出”的结合并不紧密,例(8)可以说明这一点:

      (8)还遣青衣女子二人,送度出门外。(同上,870页)

      例(8)与例(7)可以形成对照。例(8)有兼语“度”出现在“送”与“出”之间,说明“送”与“出”的结合是不紧密的。

       由于“V+(出+N外)”常常连用在一起,V与“出”越来越亲近,“出”直接表示V动作的结果,疏离了与“N外”的亲近(togethemess)关系,而与V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V出”。“V出”成形于唐宋时期。例如:

      (9)皆是要从心中流出,不犯纸上语。(朱子语类,120页,中华书局,1983)

      例中,“流出”已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其后没有“N外”出现。

      “V出”成为一个整体后,就以整体的身份带“N外”做宾语,至此,“V出+N外”正式形成。例如:

      (10)望见里面开门,张二走出门外。(宋元明话本小说选·闹樊楼多情周胜仙,8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

      (11)才走出大门外,正遇着何靖调来到。(清平山堂话本,240页,华夏出版社,1995)

      (12)离了僧房,信步踱出山门外立地,看着五台山,喝采一回。(水浒传,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3)他的半截身子已探出了窗外。(庞亮《街上的蚂蚁真多》,《北京文学》1996:8,30页)

      例(13)是现代汉语的例子,体标记“了”出现在“探出”之后,这也进一步表明“探出”是一个整体。

      表面上看,从“V+(出+N外)”到“V出+N外”,字面上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比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