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托尔斯泰教育思想与我国先秦诸子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入手,探讨出中国先秦教育思想家们对托尔斯泰教育思想的伟大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教育思想领域中所蕴含的规律性的东西。 关键词 先秦;道德观念;文明制度;信念;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托尔斯泰与先秦诸子先后相距两千多年,前者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大文学家、教育家,后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尽管他们在历史上相距久远,但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确有某些相似之处。 先秦诸子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折时期,而托尔斯泰所处的时期正值十九世纪俄国农奴制行将崩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发的时期。他们都曾经受过社会急剧变革的动荡与煎熬,因此,在他们的思想中存在着某些相似的因素,即对行将灭亡的腐朽的旧的社会制度、对传统习惯、道德观念和一般所谓的文明制度的怀疑和否定,这是他们的思想具有某些相似之处的出发点。托尔斯泰和先秦诸子都企图在社会的变革时期,以教育的手段消除现实社会中的动乱与纷争,以求得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本文试图从各自的教育思想入手,分析比较托尔斯泰和先秦诸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及其关系,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主要是指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一些教育家;这里所说的关系,主要是指先秦诸子教育思想对托尔斯泰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 托尔斯泰阅读先秦教育家们的著作是从1877年开始的。他在阅读和研究老子的著作后,对老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写过大量的译注。他学习和研究老子的著作,直至晚年。此外,他还阅读和研究过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其他一些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学说,在许多文章、日记、书信中,托尔斯泰尽情地表达了对中国古代圣哲的敬仰,他专心研究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著作,正如他在1881年在致友人切尔特科夫的信中所说:“我在悉心钻研中国圣哲,我非常想把这些书所给予我的教育转达给您和所有的人。”①“我被中国圣贤极大地吸引住了,……这些书给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他认为:孔子和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的”。托尔斯泰对中国,对这东方文明古国及其源远流长的文化教育,对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慕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对中国人民的气质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永远怀着深厚的敬意。”②他对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家孔了、孟子的学说尤感兴趣,特别是对老子的《道德经》有过专门的研究,他曾把他们的学说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给俄国读者,并予以解释,编在总题为“中国的圣贤”一文中。全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中国人的特性:吃得少,做得多,最和善,能忍耐,爱劳动。进而又介绍了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性?信念何在?第二、三部分介绍了孔子及老子的《道德经》,正象他自己所说,翻译老子,不能象我想的翻译得那样好。1893年9至10月他同波波夫一起根据德文译本翻译老子的《道德经》。1895年校订了在俄国研究神学的日本人小西氏翻译的《道德经》。1910年他又出版了自己编选的《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就在这本书里,他写了《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托尔斯泰非常欣赏老子的“道”和“无为”的思想。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孔子的著作》,对于墨子和孟子,托尔斯泰也进行过研究,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他的心得体会。 托尔斯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接受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这是因为当时俄国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代替,农民失去了土地,虽然厂矿兴建起来,而人民却依然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社会的上层则更加腐化堕落,对此,托尔斯泰在《硫森》一文中写道:“上层贵族们的戴宝石戒子和半截手套的手,只是为了整领子、切牛肉、斟斟酒才动动而已”,而大多数民众却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他们的生活不是享受,更多的是贫困和痛苦。为此,他于1860年先后两次去西欧考察,希图以西方的科学文明拯救民众出苦海。通过考察他亲眼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罪恶,认清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他的希望很快便破灭了。这使得托尔斯泰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他怀着急切的心情探索着人生,他在《硫森》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我在人类知识之森中,在数学和实验科学的光照之间,在思辨科学的昏暗之中彷徨徘徊……结果我深信,出路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知识越明确,对我就越无用,更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把目标转向了东方。托尔斯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研读和接受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的。 托尔斯泰的这种处境和认识与老子所处的时期有其相似之处,老子所处的时期正值中国春秋中晚期,那时中国工商奴隶主的势力在增长,而贵族奴隶主则在逐步走向衰亡,诸侯兼并,战争不已,周王室共主的局面渐难维持。社会现实令老子大失所望,使其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老子本是在社会大变动中没落下来的中小领主贵族分子,曾做过周守藏史,掌管东周王朝图书典籍,见闻广博,但他面对乱世并未找到是非善恶的标准和拯救世道的答案,由于找不到世道衰败的原因,他深切感到,既使读书再多,学问再大,也无济于事,因而他采取了顺天由人的态度,在其心理上所表现出的是无可奈何的绝望状态,而这些正是托尔斯泰与老子在思想上的相近之处。 老子学说中的“道”和“无为”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的影响最大。道的学说是春秋末年老子第一次提出来的,他把道看作是最高的实体范畴,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的总规律,从而形成了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他所要培养的人就是认识、追求、实现道的人。他在论述道的本质时说: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当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