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韵》研究概说(之三)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渭毅,北京大学 100871 北京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语言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七音略》有不少收字只见于《集韵》而不见于《广韵》,这说明《七音略》是“层累地造出来的”(鲁国尧1994,P104—105),它分析字音的对象还有《集韵》。但是,它所依傍的韵书原型本仍然是《切韵》,这一点罗常培先生(1963,P106)已有精辟的论证,他说:“至其(按即《七音略》)所收之字见于《集韵》而不见于《广韵》者,尤不胜枚举。此并可证明《七音略》与《韵镜》之归字从宋音而不从唐音。……则此系韵图纵有妙用,亦限于审正宋音,未可据以远溯隋唐。此说似是而实非也。盖两书之归字即使迁就宋音,而其原型则未必不出于前代。正犹《康熙字典》卷首之《等韵切韵指南》归字虽从清音,而刘鉴之《切韵指南》则固作于元末(至元二年丙子,公元1336年)也。”王力先生(1982b,P84)也赞同罗先生的观点,他说:“《七音略》的韵部次序与《广韵》的韵部次序不尽相同,大约是参照了《切韵》原来的次序。据王国维的考证,《切韵》原本的韵目次序是覃谈在阳唐之前,蒸登在盐添之后,《七音略》的次序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只不过由于盐添咸衔严凡六韵要与覃谈共图,所以索性把它们连带地也移到阳唐的前面罢了。”并且,王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也把《七音略》跟《韵镜》一同归为按《切韵》分析字音的第一派韵图(参见王力1990,P108—113)。总之, 《七音略》不反映《集韵》的开合归字的歧异之处是正常合理的。至于《集韵》和《切韵指掌图》的关系,本节第一小节已论及,需要补充的是,《切韵指掌图》在反映时音方面要远比《集韵》来得彻底,《切韵指掌图》对开合归字的处置跟《集韵》相符,并不仅仅说明它依傍《集韵》而作,而更加显示了两者在表现时音的开合方面有一致性。

      第二,归韵沿袭旧韵书说,黄侃(1936)、潘重规(1964)、邱棨鐊(1974)持此说。潘先生认为,《集韵》转移小韵的归韵与《广韵》的不同,“断不能认为刻本之讹误”,“当溯源于《广韵》、《集韵》所依据之旧韵书”,“盖《集韵》开合混同之处,殆亦沿袭旧韵底本之故”。并列举两条论据:

      (1)“《集韵》一书,虽传本多讹,而宋本具在。 ”“虽传刻文字颇有讹缺,然断无整个音系有条理有秩序之转移。”

      (2 )《集韵》转移小韵归韵与《切韵指掌图》内容“若剖符之复合”,“尤足见宋以来二书本来如此,非经后人所窜改。”并提出《切韵指掌图》实为司马光据《集韵》而撰成,《集韵》与《切韵指掌图》“二书实有表里相依之关系”。

      潘著是追述黄侃先生《集韵声类表》的“补缀条例”之作,因此,他所阐述的实际上是黄侃先生的观点。邱(1974)坚持黄、潘之说并有所发挥,他在充分考察和详细分析《集韵》34个开合韵中的102个(按实有145个)转移小韵的基础上,一方面沿用黄、潘之说,认为“《集韵》开合韵混同,实前有所承,持之有故也”。另一方面,又说:“《集韵》开合韵混同,固前有所承,其外则通用韵之渐趋合并,故《韵例》云:‘凡通用韵中同音再出者,既为冗长,止见一音’,可为自注。以此论之,《集韵》较近于实际语音,故不与《广韵》同”(参见邱棨鐊1974,P426)。

      针对以上见解,谈谈我们的两点看法。

      (1)黄、 潘二位先生把《集韵》小韵转移现象的成因归结为所依据的旧韵书底本不同,这可看作对王力先生“错简说”的驳议。这个看法很具有吸引力,可惜的是,现存的《集韵》以前的韵书没有一部的开合分韵归字状况跟《集韵》完全符合,黄、潘之说也只是一种推测,但它提醒我们,要想合理解释转移小韵的成因,只从音变角度论证还不够,还需要《集韵》开合分韵所依据底本的旁证材料的支持,从这一点看,黄、潘之说有其积极的意义。我们发现,《集韵》未定稿的简缩本《礼部韵略》已开始转移小韵了,而“《集韵》与《礼部韵略》又是同一部书而分为详略两种”(王力1982a,P459),既然是同一部书, 所依据的底本一定相同。至于《集韵》跟《礼部韵略》转移小韵分布的不同,恰恰说明《集韵》的定稿在未定稿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转移,转移小韵是《集韵》作者一项人为的举措。关于这一点,我们另有专文讨论。

      (2)邱先生一方面采取黄、潘之说, 另一方面又主张《集韵》转移小韵是出于反映时音的需要,即带有人为的因素。这种看法实质上是对黄、潘之说的反动,是自相矛盾的。从邱先生对转移小韵的具体处理方案看,他是倾向于后一种见解的。这说明要想从时音变化的角度解释转移小韵的成因,就必须抛弃黄、潘之说。此外,潘先生夸大了《切韵指掌图》跟《集韵》的关系,这种认识带有片面性,对《集韵》的研究是十分有害的。前有所论,此不赘。

      第三,语音演变说,日本学者坂井健一(1957,P53—64 )持此说。坂井先生通过对《集韵》果、假两摄诸韵反切下字的系联,揭示宋代果、假摄某些小韵的音变倾向,指出《集韵》平声果摄开口一等韵的舌齿音字正在由《广韵》的开口音变成合口,发生了由中古音向近代北方音的转变。上声、去声的变化没有象平声那么具有规律性,只有个别牙、齿音字存在着与平声变化倾向相同的例子。以上变化可列表展示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