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1999)06—0005—03 框架核心分析法是既讲核心又讲层次,既讲框架又讲位次的一种析句法,简称“核心法”。它能把不同层次的句子成分放在同一线性框架平面上,便于显示句型框架,所以又可叫句型核心分析法。先分析下面一个单核心的动句的结构:
统观全局,尽量把一个语义段分成有结构关系的两个语义段。本例依次共切分四次。第一刀切在主谓之间,在主语底下画双横线。主语以外的词语都是谓语,谓语符号(——)省去不画。未画符号的部分再一分为二,切出状语和中心语,用方括号([])表示状语,中心语符号(。。。。)省去不画。未画部分再一分为二,第三刀切在动宾之间,在宾语底下画浪线,动语符号
省去不画。未画部分最后切分出中心语和补语,用尖括号(〈〉)标明补语,中心语符号省去不画,只画核心符号(⊙⊙)。这时找到核心动词,句型已显露,句型分析到此为止。如果需作短语分析,到词为止。 本核心法同中心词分析法(中心法)、层次分析法(层次法)、格语法和其它核心分析法有继承、吸收和发展的关系,吸取了各种析句法的合理内核,融为一体,成为有自己的理论和析句符号的一种析句体系。现逐点说明于下: 1.所谓核心是句中关系到句型、决定全句性质、意义上和结构上联系最广的词语。抽出核心,句型成分就因失去联系而散了架。核心不是“句子成分”名称,动句核心就称为动词,它是所有带核成分的总代表,能代表带核成分与向核成分发生理论上的语法关系。句中包含核心的句子成分叫带核成分(指谓语、中心语、动语),与带核成分配对的成分叫向核成分(指主语、状语、补语和宾语)。在原句图解时只标出核心和向核成分,以便于做线性排列,显示句型。 2.所谓“框架”,即语法单位的格式、模式。如例①的“主位、状位、核位、补位、宾位”就是汉语动句的一个基本框架。它可变简变繁和换位。主位等可以是空位,状位等可以由多层状语构成,宾位等可以套上别的框架。框架还可以连用(如连谓式),可以套叠(如兼语式),构成一个多核框架。汉人从小学习汉语,就是在脑子里逐渐存储从简单到复杂的框架及其变化的规律,学会用语义上合适的概念、语法上能前后搭配的词语往框架里填空。凭有限的框架将无限的词语经过调配编码生成无限的句子。没学过语法知识的人有时会发现病句,就是凭语感(吕叔湘说的语法感)觉得不通,即词语与框架不相适应。框架语法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新思路。 3.核心法能反映语言的层次性。上例的1、2、3、4就是层次切分的顺序,表示四个层次。本核心法有自己的一套层次切分程序手续(注:参看参考文献[1]。增订二版下册132页“环绕中心,先远后近,层层二分”和6—7页讲成分定义和成分配对。)找出核心。先切核前,后切核后;先切远的,后切近的。两可的情况,灵活处理。 4.本核心法强调八个一般句子成分是配对而共存共现的,(注:参看参考文献[1]。增订二版下册132页“环绕中心,先远后近,层层二分”和6—7页讲成分定义和成分配对。)标出主语,其后必有谓语,谓语不画自明。有宾语其前必有动语,有状语补语就必有各自的中心语。总之,标出向核成分,不标的就是带核成分。遇到省略,必要时把省略的成分补出。 5.本核心法自己有整套析句符号,(注:参看参考文献[1]。 增订二版下册132页“环绕中心,先远后近,层层二分”和6—7 页讲成分定义和成分配对。)它来源于黎锦熙读书标记法,经过多次改造而成,现已广为流传,连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也采用它。它是指主(=)、谓(—)、宾(~)、定(())、状([])、补(〈〉)、中(。。)。此外还有变体符号:‖、ㄧ和)、(、〈等,用于框式图解,图解短语。例如:
6.各配对成分在句中有固定的位次,这是由汉语语序固定决定的。主在前谓在后,动在前宾在后,状、定居中心语前,补居中心语后。主状居动前,补宾居动后,造成例①那样的常用的句子框架,状语(注:名句子成分有自己的定义,参考文献[1],6页。)有时居主前,仍在动前,补宾易位,仍在动后。各个成分可以有几层,(如例②③⑥)形成不同的框架。 7.本核心法不但便于做格语法的分析,也便于较细致地表示句型框架。加上施、受等汉字或字母符号可表示不同的格,还可用来区分同型异构的框架,例如“鸡[不]吃了”是多义句,可在主语下加“施”或“受”来分化多义句式。 8.核心法图解具有灵活性。遇到两可的结构可作两种分析,如例①第二刀可以不切在动前而切在宾前。通常不标切分先后的序号,两种分析都讲得通。 为了说明本核心法,为了比较它同其他核心法的异同,再举例于下: ③你 这三本书 一本 也 没 看过 吗?(注:没说明切分顺序和层次,主张宾可居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