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 (1999)06—0111—07 判断句主要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起到解释事物的含义,申辩事物是非的作用。判断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大类型。在现代汉语中,表现肯定的判断句用判断词“是”来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否定的判断句用“不是”连接主语和谓语。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其语言形式为:主语+名词性谓语+也。王力先生认为:“也”字煞句是上古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 它的另一种常见形式为:主语+者,谓语+也。王力先生认为:“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2]。 一、问题的提出 古代汉语判断句无论是“基本形式”,还是“典型结构”,都有较为显著的标志特征,比较容易识别。“者”、“也”表示判断已成为辩识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常识。讨论古汉语语法鲜有涉及判断句的学术论文,研究者们对古汉语判断句的研究似乎早已终结。 然而,古汉语判断句尚有不少问题学术界的见解不尽一致。诸如:1.古汉语的判断句是否具有单一性和限定性。王力先生认为其谓语仅为“名词或名词性词组”[3]。而《马氏文通》有“散动用如表词者”[4]。易孟醇先生《先秦语法》则进一步认为可以是“动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作谓语”[5]。2.古汉语判断句的判断词是否具有单一性。 王力先生认为:“判断词仅有‘是’,其产生年代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6]吕叔湘先生认为:除“是”以外,“及”、“即”等词也可以表示判断,吕先生称之为“连系词”[7]。 廖振佑先生《古代汉语特殊语法》也认为:“除‘是’以外,判断词还有‘为’、‘谓’、‘如’、‘若’、‘似’、‘犹’等。”[8]廖先生称为“准判断词”。3.古汉语判断句的句型标准是根据外部形式还是根据主谓逻辑关系。具体到分析“夫战,勇气也”、“百乘,显使也”之类的句子,王力先生认为这是判断句的活用[9], 易孟醇先生则认为:“具有判断句的形态,却不是判断句,因为他们的主谓之间无相关、相属、相等的关系[10]。4.现代汉语语法著作和教材分析句型,或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或根据句子结构分为:单部句、双部句,完全句、省略句,单句、复句。那么,有没有判断句呢?如果有,判断句是一种独立的句型,还是一个相辅相成句型系统中的一种句型?古汉语判断句的“流”是否就是现代汉语的“是”字句型?等等。显然,古汉语判断句尚有不少问题甚或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需要讨论,研究远未终结。 今文《尚书》是成书年代最早的古代文献典籍之一。今文《尚书》没有一个“也”字,仅有一个“者”字,见于《周书·洪范》之“五者来备”,经考证为后人传抄讹误[11]。这样,今文《尚书》中就既无“者”字,也无“也”字了。那么,今文《尚书》中究竟有没有判断句?如果有,它又是什么形式呢? 研究今文《尚书》中的判断句,也就是研究汉语文献语言判断句的源头,将会对汉语判断句的起源、发展、演变规律的再认识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尚书》的断句、训诂历来聚论纷纭,周秉钧先生《白话尚书》是迄今校勘、训诂最为精审的今注今译本。本文的研究依据《白话尚书》。 二、今文《尚书》判断句的类型 今文《尚书》有28个篇目,记叙的历史传说、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上古尧的传说时代一直到鲁僖公33年,内容十分丰富。当然记载这些丰富内容的语言形式也是十分丰富的。通过对今文《尚书》的句型作穷尽性的考察和分析证明:今文《尚书》有判断句,而且既有肯定判断句,又有否定判断句,还有由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组成的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今文《尚书》中有肯定判断句71例,否定判断句15例,复句式判断15例。 (一)肯定判断句 1.主语+名词性谓语 (1):厥贡璆、铁、银、镂、砮、熊、罴、狐、狸。 《虞夏书·禹贡》 按:璆,美玉。镂,《说文》:“刚铁,可以刻镂”。砮,《说文》:“石可以为矢镞”。罴,《尔雅·释兽》:“如熊,黄白文。”即马熊。狸,野猫。《白话尚书》译此句为:“这里的贡物是美玉、铁、银、刚铁、作箭矢用的石头、砮、熊、马熊、狐狸、野猫”。 (2):呜呼!孺子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周书·立政》 按:“孺子”是主语。“王”是名词,作谓语。《白话尚书》译此句为:“啊!您现在已是君王了。从今以后,我们要这样设立官员”。同篇还有相同语例:“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尚书今注今译》译为:“现在先王的子孙,你这年轻人已是君王了。” (3):岳曰:“瞽子”。《虞夏书·尧典》 按:此句为省略式判断句,省略主语“舜”。《白话尚书》译为:“他(舜)是乐官瞽叟的儿子。” 2.主语+惟+名词性谓语 (1):济、河惟兖州。《虞夏书·禹贡》 按:《白话尚书》译此句为:“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禹贡》此类的例子还有:“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等数处。“惟”《史记》引文作“维”。向熹先生认为:“维”是帮助表示判断语气的[12]。他统计《诗经》凡67例。《风》8例, 《雅》48例,《颂》11例。诸如《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维参与昴。”《鄌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仪。”《小雅·斯干》:“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为蛭。”段德森先生认为“维”是一个助词,“用在判断句的名词性谓语前,起判断解释的作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