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德禄 青岛海洋大学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原文出处: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对有关语篇连贯的理论进行了评述,然后从语境、认知模式、语篇意义和衔接机制等几个方面汇总决定语篇连贯的条件,从语篇的编码和解码两个角度总结出语篇连贯的分析框架,最后指出了语篇连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语篇连贯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

      1.0 引言

      本世纪以来,许多语言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等对语篇连贯概念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目的是总结已取得的成就和仍未解决的问题,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

      1.1 理论简评

      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有人开始对语篇连贯问题进行研究,如Jacobson(1960),Harweg(1968),van Dijk(1972,1977),Kintsch(1974),Halliday & Hasan(1976),Coulthard(1977),Widdowson(1978,1979),Enkvist(1978)等(见苗兴伟,1998)。其中真正引起人们对语篇连贯研究重视的是Halliday & Hasan 的《语篇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到八、九十年代, 对语篇连贯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有关语篇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主要包括:Halliday & Hasan的语域衔接理论;van Dijk 的宏观结构理论; Widdowson的言外行为理论;Mann & Thompson 的修辞结构理论;Brown & Yule的心理框架理论;Danés和Fries的主位推进理论。

      以上六种理论模式都以一定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但每个理论都还存在一些需要补充和发展的方面。单就每个理论本身而言,都存在一定缺陷。

      Halliday & Hasan的语篇连贯理论提出了表示语篇连贯的形式标记“衔接”和使这些形式标记能够成为衔接标记的决定因素:语域一致性。一方面他们对语域如何影响语篇连贯,语域一致性是怎样支配语篇衔接的没有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实际上它是比列举衔接的例证和类型更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其他衔接手段他们也没有进行研究,如语音语调的衔接作用,时态语态的衔接作用,及物性系统的衔接作用等。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运用了和直接成分分析法相似的模式,只是这是一种语义上的和语篇层次上的模式,所以他的分析基本上还局限在语篇内部,对影响和支配语篇连贯的社会文化因素、情景语境因素、心理认知因素,没有包括在其框架之内。Widdowson 的言外行为理论虽然十分简洁,理论性也很强,但十分笼统,在具体分析和研究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框架、 理论的具体层面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 Mann& 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与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十分相似。虽然其修辞结构是由其在语篇中的功能来确定的,但其研究还只是局限在对语篇内部成分的分析上。Brown & Yule的心理框架理论是对以上理论的很好的补充,提供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语篇连贯的主导作用,但其本身不能成为完整的语篇连贯分析理论模式。Danés和Fries 的主位推进理论也主要是从语篇内部的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的。即使如此,它也仅仅是语篇内部影响语篇连贯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也难以担当起语篇连贯分析整体理论框架的任务。

      综合起来看这些理论模式几乎涉及了与语篇连贯有关的所有方面,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缺陷是都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完整的、比较具体的、有较高可操作性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

      2.0 语篇连贯的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知,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语篇分析的整个过程和几乎所有方面。它的产生虽然表现在形式上(各个类型和各个形式层次的衔接手段),但它本身不是形式层次的特征,而是语义特征,表现为语义上的从语篇整体上的联系(connectivity )和一致性(consistency或unity)。而这种联系或一致性不是由语篇的形式和语义特征本身来决定的,而是由语言之外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行为潜势”(behavioralpotential )(见Halliday,1973),是同一文化背景中人们通常做事的常规和习惯,作为行为潜势的一部分还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说话和写文章的规则和原则(语类结构等),这些群体特征若从个体的角度讲则表现为人们的心理认知模式(如图式、框架、脚本、心理模型、计划)等。

      语言活动都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这种环境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如省略、隐含等)。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讲,则可表现为交际者的心理过程和交际目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的语境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情景语境理论,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变项。语义的相关性主要由以上因素决定,在语言形式上由多个层次的特征表现出来,如非结构衔接手段、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语音语调等。下面分别予以简述。

       2.1 文化语境

      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作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显然都要打上他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的烙印,包括他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通常要交流的意义、通常要说的话。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y把这种文化背景称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样,一个人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语境将会直接影响他自己要说的话,和对对方讲的话的理解与解释。如果对方讲的话符合他的思维模式和讲话方式,则可以很自然地把对方的话解释为连贯的话语,并给以积极的评价,同时也有利于把其下面要讲的话语理解为连贯的话语。不然则可能造成误解或交际中断,或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受文化语境的制约,各个言语社团都在其长期的社会交际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交际模式或语篇的语义结构。这一方面使这些固定的交际模式具有有利于本言语社团的成员交流意义的作用,同时也是惯常交流的意义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英语中,从法语中引进的原本表示“类型”的文学用语“体裁”(genre)被用以表示这类语义结构, 在汉语中称为“语类”(见方琰,1998)。语类结构是语篇最高层次的宏观结构。显然,无法纳入到这个结构中的成分,也将会被认为是影响语篇连贯的成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