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研究与修辞结构理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赳赳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 Jonathan J.Webster 100732北京建内大街5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E-mail:xujj99@iname.comJonathan J.Webster;香港九龙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E-mail:ctjjw@cityu.edu.hk

原文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概述和比较汉语复句研究与西方修辞结构理论的异同。两者均研究大于小句的书面语言片断及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但在理论和方法上,前者不够系统,分析方法较简单,后者理论较为完整,有相应的一套分析方法;前者注重形式标记(如关联词),后者注重功能,并根据功能划分各种关系。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0.引言

      本文的“复句研究”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对复句的研究,“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简称RST)指的是W.C.Mann和S.A.Thompson于1986年创立的理论。本文通过对比,发现复句研究和修辞结构理论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

      1.复句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语言学界有过几次讨论:一是1953-54年关于词类的讨论;二是1955-56年关于主语宾语的讨论,三是1957年关于单句和复句的讨论。从第三次讨论可以看出,我国语言学界对复句的研究时间较早,也较重视。

      1.1复句的定义

      王力的定义是:“凡句子,由可以用语音停顿割断的两个句子形式构成者,叫做复句。”(1957:127)

      黎锦熙、刘世儒的定义是:“凡句子和句子,以一定的逻辑关系,用(或者可能用)和逻辑关系相适应的连词或关联词语联接起来,因而具有巨大的(或可能是巨大的)意义容量的语言单位叫复句。”(1957:20)

      周祖谟的定义是:“如果一个句子是由两个以上的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的,彼此分立,互不作为句子成分,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复句’。”(1983:154)

      刘兴策的定义是:“复句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分句(注:复句中的分句,跟英语中的小句(clause)相当。)组成的句子。首先,复句是句子。一个复句是一个句子。一个复句只能有一个统一全句的语调,整个复句末尾才有比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或问号、感叹号表示。其次,复句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等表示。组成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无主句或独词句。……第三,复句里的分句是相对独立的。所谓‘独立’,是指:甲分句不作乙分句的成分,乙分句不作甲分句的成分,它们彼此间没有谁包含谁、谁被谁包含的关系。”(1983:148)

      从以上诸条定义可以看出,王力强调语音停顿,黎锦熙、刘世儒强调逻辑关系和连接词,周祖谟强调分句,刘兴策强调停顿、分句和句式。其实定义的不同主要在于单复句的分界。

      1.2单复句的划界

      在1957年单复句大讨论中,郭中平(1957)总结了各家对单复句的不同看法,他认为下面这类句子(p.1),大家都看成复句:

      (1)我不再望着你那发音的嘴,我望定了远天。

      (2)天依然是蓝的,飘着的云朵却烧成红的了。

      (3)妈妈不打他,我不依。

      但对下列句子就有不同的看法,下面还是他的例子(p.1):

      (4)a.袭人进来,见这光景,知是梳洗过了,只得回来自己梳洗。

      b.尤老二在八仙桌前面立了一会儿,向大家笑了笑,走进里屋去。

      (5)a.我并没说什么,不过说了几句顽话。

      b.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

      (6)a.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正义,爱和平。

      b.孙中山欢迎俄国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他合作。

      (7)a.他……扔掉粪筐就往回跑。

      b.待张材家的交清再发。

      (8)a.对于车座儿,他绝对不客气。

      b.关于各项具体政策,中央曾经陆续有所指示。

      郭中平观察了当时有代表性的五家(黎锦熙、王力、吕叔湘、语法小组、张志公)对(4)-(8)类句子的看法,发现“同一类句子,表中的五家的看法竟没有完全一致”。(p.2)

      二十余年后,吕叔湘(1979)又谈到单复句的划分,他认为:“单句复句的划分是讲汉语语法叫人挠头的问题之一。1957年曾经在刊物上展开讨论,最后也没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区分单句和复句,涉及三个因素:一,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几个主谓结构?二,中间有没有关联词语?三,中间有没有停顿?这三个因素正负交错,能有八种情况,加上有时候主语不好确定,问题就更复杂了。”(p.87)

      周祖谟(1983)认为:“在研究汉语语法结构方面,对于复句与单句的划分存在一些困难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句子以某种形式出现时,是一个单句;同样的意思,前后稍微移动一下,就变为复句了。还有,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某种形式的句子是单句,另外一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应该归到复句中去,产生了不同的意见。”(p.156)

      单复句的划分,至今仍有分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拿复句跟修辞结构理论作一对比。在我们看来,复句已进入篇章研究的范围,因为它是大于小句的结构体,特别是多重复句,篇章的特征更明显。

      2.修辞结构理论

      在第三届国际篇章生成研讨会上(1986年8月,荷兰),W.C.Mann和S.A.Thompson的论文"Rhetoricalstructuretheory:Descriptionand constructionof text structure"(修辞结构理论:篇章结构的描写和建构)初步提出了RST理论的框架。1987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内部发行的刊物上,他们又发表了近百页的论文"Rhetorical structuretheory:A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修辞结构理论:关于篇章结构的理论),系统阐述了该理论。要点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