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前后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十大热点问题(下篇)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六、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教育经费短缺是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竣和紧迫的任务。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非但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甚至难以满足现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据国家教委发布的《199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近年来,教育经费紧缺,学校公用经费所占的比例连年下降,不少省市都出现为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现象。1993年全国中小学危房比例虽然比上年略有减少,由上年的1.97%下降到1.96%,但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比例已经开始回升,由上年的2.19%提高到2.27%。另据统计,由于经费短缺,使全国75%的中学和90%的小学未能按教学要求配齐仪器设备,1500多万平方米的危房未能修缮。同样是由于教育经费短缺,使教育系统教职工的平均工资,在全国12个主要行业中,长期徘徊于倒数第2位左右。笔者认为,在教育经费的筹措、调配和使用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如何进一步强化教育投资意识,使教育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据一些专家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是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界19.81%的中小学生,基础教育生均投入只有世界水平的1/25⑥。很显然,教育投入总量不足,而长期以来我们又保持高入学率和高发展目标,这是造成教育经费不足的最直接的原因。

      早在60年代,世界各国政府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度普遍显著增长。工业化国家从约4%增至5-6%;发展中国家从约2.6%增至3-4%。我国到1980年,尽管教育规模已显著增大,但教育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1983、1984年稍升到2.7%,以后又逐渐回落,1991年只有2.3%,甚至更低。⑦

      另据来自联合国的统计资料分析,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当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5%时,教育投入有可能保持较大的增长势头;当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于5%时,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保持一个大致平稳的状态。但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从80年代开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幅度已接近10%,进入90年后,上述两项指标又超过两位数,但教育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没有出现过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曾出现过的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投资的意识在政府和国民心目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总体上,我国教育投入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

      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发展目标,在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应达到4%,在各级政府财政性支出中的比重要达到15%以上。虽然这一发展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1985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5.8%)相比较并不很高,但在教育投资意识还未全面建立起来的条件下,全面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也并非一件易事。世界著名教育发展战略分析家库姆斯很早就注意到政府和国民对教育重视程度及其对教育性质的认识,对增加教育投入的巨大作用。他说,20世纪50-60年代,教育投资论开始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当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在牺牲了许多其他预算要求的情况下,给予了教育一个相当优惠的财政特权。在许多国家这一特权的获得不仅与国家的经济状况有关,也与公众与政治势力对教育的支持有关。⑧国家教委长期研究教育经费问题的专家周贝隆研究员也曾指出:“进行基本建设投资是为了‘明天’的扩大再生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关系到今后几十年国民的素质和中华民族竞争能力的提高,这种为了‘后天’的发展的投资不仅更为重要,而且如贻误了时机,临时将无法补救。”⑨他接着指出,在我国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的根本出路,在于重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据世界银行的报告,1990年我国的国内投资率高达39%,在125个国家中名列前茅。同期,印度只有23%,58个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也只是23%,工业化国家平均为22%。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1992、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又增长37.6%和22.0%(扣除物价因素),其数额已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3。加上配套的流动资金等,积累率已突破40%。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积累率既然能高出70%或更多,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完全有可能高出70%。印度、巴基斯坦能达到3.1%、3.2%,我们就应有可能达到5.0-5.5%。这样,教育经费就有充分的保障。⑩看来筹措教育经费,并不是一个简单地分割财政预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转变观念和路。

      2.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整个教育投入中所承担的份额

      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从整合走向分解,在分解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指向。(11)在这种情况下,先前严格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投资、补偿和收益在个体、国家、学校和企业间互不侵占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实际上,按照目前的教育运行模式,已经出现了国家及教育部门的利益被无偿占有和侵蚀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尤以三资企业、民办或私营企业无偿使用高质量毕业生和个人免费享受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为甚。例如,北京大学1989年得到的教育事业费为3500万,而当年实际支出为5000万,缺口高达1500万。学校只好依靠自身的创收填补这个巨大差额,当年每位学生实际上获得了由教师们创收得来的600元以上的补贴。当北大把这批学生无偿地调拨给社会各用人单位时,这些单位和学生本人实际上已在无形中侵占了北大的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