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对音文献浅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基石 通信地址:133002 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汉语学习》编辑部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1443年朝鲜文字——训民正音创制以后,朝鲜李氏王朝刊行了《洪武正韵译训》、《四声通考》、《四声通解》、《译语类解》、《翻译老乞大·朴通事》等一系列汉朝对音韵书、辞书及会话读本。这些文献中,申叔舟、崔世珍等朝鲜汉学家对汉语语音做了较全面、精确的描写论述,其中近代音中的热点问题几乎囊括无遗,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系统整理朝鲜对音文献,并同有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可弥补国内近代音资料的遗缺,为近代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较为可信的参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壹 明清时期朝鲜的汉语教育体制与汉朝对音文献

      朝鲜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关系。朝鲜历代王朝为了加强与中国的交流关系,都非常重视汉语人才的培养。早在朝鲜三国时代,高句丽第十七代王小兽林王二年(公元372 )就设立了“太学”,新罗也于七世纪设立“国学”,以教授《五经》、《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汉文汉字。不过,这些教育机构主要以汉文教育为主,还未进行真正的外国语言教育。朝鲜三国时期,向中国派遣大量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等,仅贞观十三年(公元639)高句丽、 百济、新罗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高达几千人。(注:“贞观十三年增筑学舍千二百区,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相继派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新唐书》)“王遣子弟于唐,请入国学……于是,高句丽、百济、高昌、吐蕃,亦遣子弟入学。”(《三国史记》第五卷))高丽王朝(918—1391)忠烈王二年(1276), 设置以“习汉语”为宗旨的国家语学机关“通文馆”,并设“汉语都监”(1391年,恭让王三年改称“汉文都监”,并配置教授官)。这个通文馆以后改为“司译院”,“以掌译语”。李氏朝鲜王朝(1392—1910)开国之初,积极推行译学政策,培养译官和译学学者,“司译院”专管“肄习华言之事”和与中国的“事大交邻之事”。(注:“通文馆,忠烈王二年始置之。令禁内学官等参外年未四十者习汉语……。后置司译院以掌译语。”(《高丽史》第七十六卷)“本朝有司译院,专掌事大交邻之事。”(《通文馆志》))以后,随着交邻关系的发展,司译院逐步扩大为“掌译诸方言语”的国家机构,先后设置了汉学(1393)、蒙学(1394)、倭学(1415)、女真学(1426)等所谓“四学”。不过,当时“汉音有关事大”,所以汉学始终是司译院最主要的科目。司译院任命精通汉语和经学者为文官训导官,训导汉语学习,早期采用译学学者契长寿的《直解小学》(今佚)为汉语教材。

      李氏朝鲜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译官和著名的汉学家,如世宗朝的李边、金何、金听,世祖朝的李兴德、金有礼、申叔舟,成宗朝的张有诚、黄中、金自贞、李昌臣等。特别是中宗朝出现的著名学者崔世珍,兼通朝鲜语和汉语,编纂了《训蒙字会》、《韵会玉篇》、《小学便蒙》、《吏文辑览》、《吏文续集辑览》等书,不仅为朝鲜文字规定了字母顺序和名称(基本上沿用至今),而且首次用谚文翻译汉语会话读本《老乞大》和《朴通事》,编写《老朴集览》,编纂汉语韵书《四声通解》,为后世留下了异常丰厚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进行汉语教育需要各种工具书和教科书,为此,朝鲜历代王朝大量引进中国的各种典籍。早在高丽时期朝鲜就引进《礼部韵略》作科举科目之用,以后,各朝代都非常重视音韵之学,尤其是李氏王朝以“崇儒斥佛”和“至诚事大”为国是,积极引入和刊行各种儒家经典和中国韵书的同时,召集汉学家自己编纂了一些汉语韵书。仅李朝世宗时代的朝鲜文献中列举过的中国韵书就有:《集韵》、《古今韵会举要》、《蒙古韵略》、《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切韵指掌图》等。李朝刊行的中国韵书有:《新刊排字礼部韵略》(五卷),中宗十九年(1524);《礼部韵略》,宣祖七年(1574);《排字礼部韵略》(四卷),光海七年(1615);《排字礼部韵略》(五卷),肃宗四年(1678);《排字礼部韵略》(五卷二册),肃宗五年(1679);《排字礼部韵略》(五卷二册),年代未详;《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宣祖六年(1573);《洪武正韵》(十五卷五册),英祖四十六年(1770)。朝鲜编纂的汉语韵书有:《三韵通考》(一卷),作者及编纂年代不详(注:朝鲜学者金德懋在《央叶记》中说:“今世所行《三韵通考》……通用科场”。可见此书很早开始在科举考场中使用。但是,关于此书的编纂有两种说法。《芝峰类说》中说:“《三韵通考》出于倭国”,李德懋则认为:“德懋以为《宝鉴杂记》所载二则似是今《三韵通考》,日本亦得刊行”,朴斗世的《三韵补遗》序文中说:“《三韵通考》不知何人所编,或曰传自日本,而古今通用”。);《增补三韵通考》,金济谦、成孝基编,康熙末后,嘉庆以前;《三韵补遗》,朴斗世编,肃宗二十八年(1702)等。

      1443年,朝鲜文字——训民正音的创制,开创了朝鲜民族文字生活的新纪元。训民正音是拼音字母文字,因此它可以克服汉字传统的表音法(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等)的局限性,较准确地给汉字注音。(注:朝鲜的汉字读音有三个不同的系统,一是传统的朝鲜汉字音系统(《训蒙字会》等),一是近代汉语的汉字音系统(《四声通解》等),一是人为规定的朝鲜汉字音系统(《东国正韵》)。)从这个意义上讲,训民正音的创制为朝鲜人的汉语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从此,用谚文翻译或注音的各种汉朝对音韵书、辞书、汉语会话读本相继问世。朝鲜对音文献(包括一些纯汉语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韵书类

      (一)用谚文注音的朝鲜汉字音韵书

      (1)《东国正韵》(六卷六册),崔恒、朴彭年、申叔舟等编, 申叔舟作序,世宗二十九年(1447)。(2 )《华音正韵通释韵考》(二卷),朴性源编,英祖二十三年(1747)。(3 )《华东叶音通释》(一卷),朴性源编,正祖十二年(1788);(4 )《三韵声汇》(二卷补一卷),洪启禧编,英祖二十七年(1751)。(5 )《奎章全韵》(二卷),李德懋、徐明膺编,正祖二十年(179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