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叠加与干涉

作 者:
祁林 

作者简介:
祁林,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教师 210093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叠加与干涉是大众传播媒介新旧交替时必然经历的阶段。即在新媒介刚刚诞生,它自身的媒介逻辑、传播规律、适宜的传播对象以及稳定的受众群落都不成熟或者还根本没有成型时,此时新媒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老媒介的影响。老媒介的传播方法和技巧、传播内容、传播机制等等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新生媒介的运作。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媒介的干涉。随着各方面的发展,新媒介日渐成熟,它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媒介个性和媒介逻辑,以及独特的发展轨迹,并且对老媒介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媒介的叠加。世纪之交,英特网正咄咄逼人地崛起,由于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不成熟,本文认为它目前正处在媒介发展的干涉阶段,它和传统媒介正在相互借鉴和影响。一旦独立之后,必然会对传统媒介实现更实质性的冲击。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纵览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在每次新媒介诞生并与旧媒介并列的交叠关头,始终存在着一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即尽管新媒介在技术手段、传播特性方面迥异于旧媒介,但在开始发展的一个时期内,它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都直接借鉴原有的旧媒介,旧媒介的传播逻辑或多或少地要渗入新媒介。要经过一个时期的纠缠交替之后,新媒介才慢慢积淀出完全适合自己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而一旦新媒介独立之后,它就会以一种独立的力量对旧媒介产生强有力的冲击,重新结构媒介格局。本文把旧媒介的传播特色和传播内容渗入新媒介的现象称为媒介的“干涉”,而将新媒介成熟以后对旧媒介的冲击并与旧媒介的并行发展称之为媒介的“叠加”。这两种现象随着报纸的诞生就初见端倪了,一直延续至广播电视的诞生。世纪之交,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它对传统的大众传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它本身目前还不成熟,所以传统新闻媒介的危机感似乎还不那么迫在眉睫。不过可以预见,一旦这一阶段完成,它将以崭新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名副其实地成为“第四媒体”而挑战传播大众传媒。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新旧传播时代交替更迭的转折。因此,研究这一课题,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现象扫描

      我们首先来看看新闻传媒发展历史当中的“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以此透视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报纸诞生之前,基本上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新闻媒介,那时的新闻往往和政令、商情或演说观点混合在一起。因此,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来说,报纸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特点表现得非常杂,如它的小说连载有书籍的特色,法规的颁布又有政令的特色, 很难说它和具体的哪个媒介相干涉了。 当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KDKA于1920年1月2日正式开播之时,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媒介已经步入了一个十分成熟的发展期。这种成熟表现在:

      1、报纸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成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 如针对不同信息类型和不同读者的要求,报纸本身的分层基本成形。既有《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这样严肃的政党报纸,也有诸如《世界报》、《纽约日报》这样的大众报。报道内容以新闻为主,同时兼顾散文、漫画等适合副刊的内容。在报道题材方面,消息、通讯、特写和评论等新闻文体形式已基本成熟并固定了下来。

      2、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报纸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落。可以说,那时的受众要了解新闻,除了看报纸,别无它途,因为没有其他类型的媒介与它竞争。报纸的社会影响力此时是无与伦比的。

      3、报纸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媒介运作体系。从采访、编辑到出版, 从成本核算到广告费用的评估。在这一点上最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出现恰恰是报纸为了解决信息来源而采取的举措。如美联社的前身港口通讯社,就是由《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等六家报纸联合成立的。合众国际社的前身之一国际新闻社也是由报业巨头赫斯特创办的。

      在这种情况下,新诞生的广播将无可奈何地处于报纸的阴影下,因此早期的广播在新闻传播的方方面面都有浓重的报纸的色彩,这表现在:

      1、广播新闻的信息源大量地来自报纸。刚开始的时候, 广播播音员仅仅是简单地读一下当地报纸的新闻标题,即便是新闻内容也很多直接来自报纸。那么就带来这样一种情况:当人们想进一步了解新闻内容的时候,往往就必须去买报纸。这对报纸促销显然有好处,因此许多报纸看中了这一点,干脆自己办广播电台。据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广播委员会1927年的报告表明,当时48家报社拥有自己的电台,69家报社在其它电台中出钱办节目,97家报纸上刊登广播新闻节目,几乎一半以上的高级电台都与报纸有着紧密联系。

      2、广播没有自己的新闻采编力量, 在这方面受到报纸的严密控制。没有一线的采编力量,意味着自己只能获得二手新闻信息甚至一无所获,报纸对此进行了严格的垄断。典型的例子是1932年,美联社为了挫败合众社,将当年的总统选举结果提前供给广播网以进行现场直播,这使许多报纸忍无可忍。于是,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于1932年年底召开董事会,向其成员发布通牒,在报纸刊出有关新闻之前,不得出售或透露新闻给广播电台。

      3、相应地,广播新闻的体裁、结构、 形式等也不可避免地被烙上报纸的痕迹。广播短讯、广播通讯、广播特写等等从名称到结构都直接沿用了报纸的说法。在制作手法方面也鲜有突破。

      无疑,这一时期的广播在媒介格局中仅仅起到对报纸的拾遗补缺的作用,而当这一阶段过去,广播形成自己独立的媒介逻辑之后,它本身又对报纸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席卷欧美的大萧条给广播提供了第一个发展机遇,广播的便携性特征,为因经济危机而背井离乡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绝妙的信息窗口。二次大战的爆发,又大大促进了广播业的发展:一方面广播成为战争中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工具,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也都把对广播的发展和控制作为战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报纸和通讯社的压制,如断绝新闻的供应,也迫使广播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采编播体系。在这方面,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率先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流的新闻搜集机构,在美欧一些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记者网,随后美国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也纷纷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