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付海伦 湖南师大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和研究中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深刻批判的背景下产生的。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随着启发式教学日益不断地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推广运用,已充分显示其勃勃生机,也促使人们对它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教改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没有很好地掌握启发式教学并科学地加以消化、吸收、运用和改造,造成了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一些误区,本文从简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意义入手,就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对策略陈管见。

      一、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认为,启发式具有教学方法论的意义,是教学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启发式是与注入式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视学生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和“仓库”,使其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至严重地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它是教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与其他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而启发式不同,它体现在各种具体的格式、模式、教学步骤、教学程序之中,并通过他们才能发挥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启发式是教学方法,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哲学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亦即缺乏指导研究者进行研究工作具体的程序、步骤、准则、手段等,就否认它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方法一样。

      启发式教学的这种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是指导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

      其一,启发式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双边活动相互促进,教学与发展等基本教学规律。关于这一点,研究者已多有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启发式是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的具体方法颇多,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学任务所要实现的是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转化和素质的提高,而如果没有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启发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启发式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三,启发式是教学活动的普遍调节手段。首先,启发式适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克服了其他具体、个别教学方法在特定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和特殊功能的局限,体现出它适用于各学科、各类型教学活动的普遍调适作用效能。其次,启发式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调节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它们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将“外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阶段上,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钻研和主动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故此,启发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及全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在引进推行启发式教学实行教改的实践中,一些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了运用中的误区,这主要涉及到下列一些问题:

      1.学生观的真正改变。新的学生观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也是该理论中最为革新、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性质上主要还是“应该教育”或“英才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学生进行层层分等、淘汰。对这种状况,布卢姆早就痛心疾首地指出:“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地遭受挫折和羞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观念,被这些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摧毁了……这是当今教育系统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一面。”在许多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到的仍然只是部分“优异学生”,他们甚至通过观察、提问、检查,以会诊哪些学生“前途无量”,哪些学生“不可救药。”对他们来说,与其把时间花在差生的补救上,倒不如加强中等生的“优化”和优生的“更优化”。再者,一些传统教育的陈腐观念也作为积淀仍凝固在某些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之中。比如,传统观念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高度稳定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智力呈正态分布,会自然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正态分布,智商高的学生可以解决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智商中等的学生只能理解一般概念和原理,而智商低下的学生,无论教师怎样启发、引导都将是徒劳的。因此,受这种传统观念的驱使,在启发式教学运用中,尤其是在遇到较为复杂心理过程的问题时,教师仅仅只把希望寄托在“优生”和部分“中等生”身上,使得部分“中等生”和“差生”受到冷落,得不到应有的启发、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然也不会对自己产生信心,这就难免造成启而难发、启而不发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学生观念带来的恶果是显然的:压抑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进取的动机和潜力,导致他们情感的自卑和自我概念的毁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