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个学生,往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数场,几乎每场考试都要有人监考。监考之目的很明显,是为了防止学生作弊,使其能反映真实情况。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对学生在考试中的诚实性、自制性放心不下。在当前形势下,青少年学生在考试中是否诚实?他们能否控制自己?对此,国内外不少研究者曾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研究过在考试中有多少人作弊和想作弊等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少年学生诚实、自制的情况。但问卷无法克服其自身的不足,它毕竟不等于实验。如何通过巧妙地实验设计,让学生在“有机会”作弊的情况下测量其诚实、自制等品性,并进而探究其影响因素,这正是本实验的出发点与归宿。 二、方法 (一)被试 本实验选取部分中学生和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中学生主要以初中生(初一、初二)和高中生(高一、高二)为被试。这些中学生分别取自8所中学中的16个班级。8所中学中既有初级中学又有完全中学;既有普通中学又有职业中学;既有城市中学又有乡村中学。大学生主要以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大学生分别取自两所地方高校的8个班级。实际上是以1255名大中学生为实验对象。 (二)设计 本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具体地分四步进行。(1)让学生参加正常进行的某一学科的期中考试或单元考试。(2)任课老师将学生的试卷分别秘密复印一份作底根。(3)按事先拟定的指导语和评分标准由任课老师组织每一个学生批改自己的或本班其他同学的试卷。(4)再把学生批改的情况与复印试卷做比较分析。 由于事先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实验对象,故可以假定学生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能表现出内心真实情况。 附带说明的是该实验中初中生批改的是历史学科试卷,高中生批改的是数学试卷,大学生批改的是心理学和政治课试卷。 (三)被试的分组 把自己批改自己试卷的班级学生组成“自批组”,把一个班级内部同学之间相互批改的班级学生共同组成“互批组”。实际上,自批组是由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一、大二各两个班的共12个班级的630名学生组成;而互批组也是由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一、大二各两个班共12个班的625名学生组成的。 (四)指导语 指导语分为自批组与互批组两种。自批组为:由于老师近来身体不好,未能及时批改试卷,而大家又急于了解结果,因此,今天想请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在听清老师讲的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时独立地批改自己的试卷,我相信大家会如实批改的。互批组的指导语是把自批组的指导语中的“独立地批改自己的试卷”改为“相互批改试卷”其余相同。 (五)统计 把学生批改的每份考卷中的客观性试题主要是指选择题(单项、多项)、判断题等题目的批改情况与复印卷中相应试题的应得分数做比较,因为这些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评分应该是客观的。如果学生批改的不客观则可以认为是“不城实的”。因而在统计时,把凡是对客观题的批改不客观的学生统称为“不诚实被试”,把“不诚实被试数”与参加实验的相应被试的比称为“不诚实的百分数”。这样分别求出“自批组”与“互批组”的有关数字。并进一步检验两组内部男女生之间、不同年级的被试之间的“不诚实百分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自批组实验结果(630人)
注:所有P>0.01 表2 互批组实验结果(625人)
注:*P<0.01,其余P>0.01 三、结果 从表1可知:(1)当自己批改自己试卷时,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都表现出很不诚实。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不诚实率都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2)不诚实率似有随年级的升高有上升之势,但差异并不显著;(3)不诚实率似乎女生总比男生略高一些,但亦不构成显著性差异。 从表2可知:(1)当一个班级内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试卷时,青少年学生表现出的不诚实率亦高达百分之三十、四十左右,这说明“人际关系”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诚实性;(2)从男女生之间的比较看,人际关系似乎对男生的不诚实性影响更大,但男女差异不显著;(3)以不同年级的比较来看,虽然随年级的升高,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学生诚实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初中生与高中生,高中生与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只有大学生与初中生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四、分析 从实验结果不难看出,在考试中通过不诚实的手段取得所谓的“好成绩”是青少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首先他们对考试中的不诚实行为的错误、危害性以及怎样才是真正的友谊缺乏深刻地认识。他们认为在考试中弄虚作假不算什么问题。当他们被给予批改自己的试卷的机会时,认为自己很走运,既可得到好分数,又不挨罚。当他们被给予批改同学的试卷机会时,认为自己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他们或出于“哥儿们”、“姐妹们”义气,或为了赢得某个同学的欢心,便不顾原则与标准,随意地给对方加分。有些同学竟然担心若不给同学多加些分数,别人会说自己太自私,不肯“帮助人”。诸如其类的想法,都是认知方面的原因。其次,意志力不强,遇事明知不对时,但控制不住自己,随波逐流。可以说青少年学生中没有不知道应当诚实的。他们在批改试卷之前、之中,在改动答案、增加分数时,完全清楚自己在做一件错事。但缺乏自觉约束自己的力量。当他们想到考分与个人“命运”相关的时候,特别是想到“好成绩”好应付老师、好向家长交待也好取悦于同学时,一股强烈的自尊与虚荣的潮水涌上心头冲破了脆弱的理智堤坝,大笔一动,分数就来了。还有些同学怕自己吃亏,本不想弄虚作假,但眼睁睁地看到其他同学毫无顾忌地、毫不费力地“大把大把地捞分”,心中公平竞争的天平便发生倾斜,正直感难以维持,“不改白不改”驱使他们加入了不诚实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