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近现代教育的历史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纵观东北近现代的历史,外敌入侵、军阀统治、战祸连绵、多灾多难构成了该幅历史画卷的主色调。这不仅给东北近现代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也使东北近现代的教育受到了较强干扰,加之后来的四年解放战争,使整个东北近现代始终处于破坏与恢复的交替过程中。并且,由于外敌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与争夺,使得东北近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即是殖民地的奴化教育。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近现代的东北教育毫无经验可以借鉴。其中,奴化教育的痛楚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更能激发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富强的爱国热情;几次近现代的教育变革与维新为今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应该汲取的教训;解放区的教育有许多经验可供今日借鉴。总之,学习和研究东北近现代教育的历史,特别是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东北的这段教育进行历史反思,不仅能够推动今日东北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对未来东北教育的展望。因为历史就象一面镜子,它总是为人们提供着经验与教训。因此,回顾与反思这段东北教育发展的历史,是具有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本文旨在从几处着眼,思考该阶段东北教育对今日的启示,以便为今日的东北教育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引以为鉴。

      一、奴化教育与爱国主义

      在东北近现代的历史上,主要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一次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东北的侵略,另一次则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及殖民统治。做为受一定政治与经济制约的教育,在这两个阶段也集中表现为殖民地奴化教育性质。

      首先,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教育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就有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据记载“1930年荷兰天主教传教士潜入辽东一带进行传教”。1838年天主教成立东北教区,韦罗累任教区代理主教。鸦片战争爆发后,“洋教”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内容之一。1841年,法国人方·厄玛呶主教由四川到辽宁西部朝阳县松树咀子,建立了传教据点,后来又到盖县一带传教。1845年5月,新代理主教布鲁尼埃带着祷告书和耶酥受难像,非法进入阿勒楚喀城(今黑龙江阿城市)、三姓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和黑龙江中游赫哲族居住的拉哈苏苏等地传教。到19世纪40年代末,东北包括热河(今河北省承德地区)在内,仅天主教徒即达3619人,足以说明每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对东北推行奴化教育的规模。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耶酥教和沙俄的东正教深入我国东北,到了十九世纪末,欧美的天主教、耶酥教和沙俄的东正教先后向我国派遣的教士已达3300多人,仅东北地区即有外国传教士近百人。传教士通过办报、宣讲教义、办育婴堂、教会医院、办教会学校等形式和手段进行教育侵略、奴化中国青少年。教会学校是奴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建立了大量的教会学校。该时期,尤其是从19世纪末起,东北地区诸帝国主义列强中势力最大的是沙俄,其次是日本。沙俄与日本对东北展开了争夺战,都企图独霸东北。在教育方面的侵略,沙俄体现的更为明显。沙俄实施奴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兴办学校。它在统治旅大地区七年间,不仅颁发了《关东州学校建校纲领》、成立了关东州教育委员会、任命了教育大臣,而且将所设立的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俄国人设立的学校,一类是为中国人设立的学校,两类学校办学目的、教育内容都不同,其中前者为俄国人培养统治人才,后者则旨在培养了解俄国情况与思想、通晓俄语的奴才。集中地体现了奴化教育特点,沙俄除了在旅大地区积极推行奴化教育外,还在黑龙江、奉天等和铁路沿线也设立了一些学校。如哈尔滨的俄文大学堂,沈阳的半官费学校等。

      其次,“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华推行教育侵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实行了大规模军事侵略,在此期间,对东北推行了殖民地奴化教育。其奴化教育措施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编写奴化教育教材;2.将日本语列为必修课;3.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4.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5.加强“指导监督”。除了采取这些奴化教育措施外,学制的建立以及教育方针的制定与实施都反映了奴化教育特征,该殖民教育特征可以归纳为:1.突出思想教育,灌输殖民奴化思想。2.降低文化知识水平,制造文化落后状况。3.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点。4.强化对教育的统治,加强军事训练。5.强迫学生“勤劳奉仕”。

      总的看来,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诸帝国主义列强及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东北实施的奴化教育,给我国东北教育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尤其是东北人民心中,这是一种耻辱。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今天,我们重新学习与回顾这段教育的历史对于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我们不能空喊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史实学习之中,使学生知国耻、树壮志,进而激发青年一代将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

      二、教育革新与今日教改

      在东北近现代教育史上,较为突出的两次教育变革是清朝的教育革新与民国初年的教育变革。这两次教育变革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对东北教育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我国今日教育改革或多或少地提供了正面经验与反面教训。

      清朝,教育的革新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另一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变革。其中,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变革对东北教育的影响要比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给予东北的影响程度强一些。维新变法时期,东北虽然对教育变革的各项条令未能落实,但由于在此前后东北各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遍成长,要求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教改呼声也日渐增强。私学在该时期发展迅速,有识之士把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做“人才盛”、“国势强”之关键。但该时期东北官学的变化不大,学校的面目依旧,尤其是旗学已基本陷于瘫痪状态,不仅丧失了昔日尚武之风气,而且对今后新教育变革之要诣--“兴新学”置若惘闻,呈现出弃旧拒新的局面。该时期,东北地区对科举教育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这不失为一大进步。

      民国初年,教改的有关法令,内容丰富,措施也较为切合当时实际。具体做了五大方面的变革,即对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经费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其中在教育方针中对师范教育进行了特别强调,给予了足够重视。在师资问题上,突出地强调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提高教师的待遇等。教育目的则不够明确,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突出强调个性发展及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而三次学制改革,都本着适应国情,适应民生及谋求个性发展的原则,教育经费未做太大改革,基本沿用清末做法。总的看来,民初的教育变革,无疑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该次教改对东北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东北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引起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