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规律试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阅读是一种能力,阅读能力需要按阅读规律进行培养。阅读规律可概括为四条:层次律,即阅读中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表达的有层次的过程;建构律,即阅读者的认知结构是在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体验律,即通过读者、作者之间的无声对话,进行超越时空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的双向交流;操作律,即阅读过程是训练阅读者进行各种思想技巧和阅读行为的操作过程。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产生读者、作者、作品浑然一体的效果。

      关键词 阅读 层次律 建构律 体验律 操作律

      在现代社会里,阅读是人人必须而且常常用得着的一种能力。但在实践中,这种能力确乎有高下、优劣之分,其阅读效果当然各异。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阅读“听其自然,也可以形成某些能力,但是远不如有目的、按科学规律去自觉培养和历练这些能力。后者的效果要好得多。相反,不找这些规律,阅读能力不足的现象就会广泛长期的存在。一个阅读能力不足的人,当他阅读某些必须阅读的材料时,轻者,阅读的效率低,阅读能力不够用;重者,甚至完全缺乏应有的阅读能力,说白了,就是看不懂。”张志公先生这番话的基本意思是说,阅读要按阅读规律去自觉培养和历练阅读能力。

      张志公先生说的若“不找这些规律,阅读能力不足的现象就会广泛长期的存在”,揭示了我国目前阅读能力的现状。但为什么不去找呢?这有两方面的因素禁锢着人们的手脚和头脑;一是世俗的偏见。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批评道:“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以为“能识字就会读书”,这种世俗偏见阻碍着人们对阅读的专门研究。传统阅读经验强调多读,忽视巧读,如董遇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看不到阅读行为的内部规律,否认其科学性。二是阅读本身的艰难性。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寻,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寻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写作属于倾吐,是内部语言的外化,有迹可寻,容易考察:阅读属于吸收,是外部语言的内化,这些内化动作,存在于大脑“黑箱”之中,难以捉摸,阅读的内潜性造成了阅读研究的困难。

      其实,阅读也是有一系列的外化动作,自从脑神经生理学揭开了大脑“黑箱”之谜以后,人们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阅读行为也是有规律可寻的。达尔文说:“科学无非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已有多种科学理论成果,在已有的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对阅读规律作一些科学的阐说,以利于人们去掌握阅读规律,自觉地培养和历练阅读能力,以及帮助语文教师应用此规律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起来,阅读是遵循以下几条规律进行的。

      一、层次律

      人们无论看书、读书(或阅读其它材料),首先接触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而看书读书的目的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及其组合关系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和信息。

      从心理的角度看,这个“了解”就是一个理解文字符号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在“阅读心理”一条中写道:“阅读是一种以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在语文阅读中,其心理活动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表达的有层次的过程。

      感知 人们阅读文章,首先通过“看”对语言文字产生直觉印象,由感而知,唤起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对语言文字由感而知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心理层次,即出现、辨别、认同和再认。阅读者的任务是在看到了的字面上,寻出必要的注视点,寻出读物的意义中心,这就是现的过程。读者在注视和发现的一瞬间,同时进行着辨认,把一个个字,一个个词,一组组句子,一个个段落加以分辨,辨认其意思,分别其主次,在脑子里逐渐形成“意象”。随着阅读的进展,读者的大脑把这些形成的“意象”同记忆中的印象联系起来,认识它们的意义,这就是“认同”。读者心中有了一种“意象”,这样再往下读马上能发现、分辨和认出已知的东西,形成整体的印象,这就叫“再认”。

      就这样,阅读经过由感而知的生理和心理过程,读者从文字到意义,形成一篇文章的初步意象,达到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意思。这既是理解的前提条件,又为进一步理解打下基础。

      理解 阅读在感知中获得的意象,必然引起大脑中储存的相关意象参与分解和组合,这时阅读就进入了理解--阅读的核心。理解是通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表现在阅读上,理解是透过语言及其联系认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过程。

      理解要求对语言的含义进行阐释,或对具体文句加以抽象、概括,或使抽象、概括的语气具体化,或透过文句的表层意思把握其深层义和隐含义,并且要综合所获信息,重新组建,纳入读者原有的知识系统。理解的标准,一方面要再现作者的本意,一方面要表现读者的创造,挖掘出作品固有的而未被作者意识到的思想意义。理解的关键,在于理清文章的思路,使阅读思路与写作思路大致重合,并有所超越。理解的途径,主要是依据文章,凭借思考,充分运用思维力,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去完成。

      想象 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阅读进入想象。想象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一般的阅读中,读者在理解了文章之后总要去想象那文章里描述的形象和道理中的事实,并在脑子里再现出来,即再造想象。这是为什么呢?文章是用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文字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仍属间接认识客观事物,而且这时的认识是分解性的,要把握客观事物的整体,就必须将文章各个部分的理解整合为发展了的整体。整体就是通过想象而再现出的这一客观事物的形象。这种由分解到聚合是阅读的必然发展,而这种聚合又只有在理解了语言之后的想象中才能完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