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有吸引力,但也可能是研究的陷井。因为西方有些国家早已不存在中国人观念中的“教育学”;别国即使有所谓“教育”之学,其研究对象与中国教育学也不尽相同。况且,对国外教育学类教材所知甚少。不过,在不把中国“教育学”观念反套在西方“教育学”上的情况下,从不同国家师范院校、教育学院作为师资训练的教育基础理论教材中,寻求可比成分,不是不可能的。在把彼此种种不同情境估计在内的情况下,即使把不同研究对象的“教育学”(或者不称为“教育学”的同类著作)加以比较,也属题中应有之义。 以往有中外教育学比较的尝试么?以前对凯洛夫《教育学》的反思,或许也可以算是中俄教育学比较研究,惟以往主要以“中国化”为视角,其实所作的主要是“教育思想”的比较,并且主要是“教育规范”的比较,而忽略了“教育学”意义上的比较,以致形成一种没有苏俄教育规范的苏俄教育学,这就不奇怪了。同样,以往也像是有中西教育学的比较研究,一般也偏重于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借鉴或批判,缺乏“教育学”意义上的比较。这里拟在有限的资料范围内把中国教育学同若干国家的部分“教育学”作一番“教育学”意义上的比较。 一 美国似久已没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但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的“教育学基础”同中国的教育学有可比成分。 中国早年翻译出版的波特(通译博德)的《教育哲学大意(1921),原名就是《教育学基础》。这里以我国八十年代翻译出版的奥恩斯坦编《美国教育学基础》(1977,简称“O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和范斯科德等编《美国教育(学)基础--社会展望》(1979,简称“V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为例,列出其篇章,作为分析的样本。 O本 编章标题 一 对教育职业的理解 1教师的动机、地位和预备 2教育职业 二 历史基础与哲学基础 3我们的教育遗产的渊源 4教育学先驱 5美国教育的历史发展 6教育的哲学观念 三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法律基础 7公共教育的统治和管理 8公共教育的基金筹措 9教育的法律方面 四 社会基础 10文化、社会化和教育 11社会阶层、种族和教育成绩 12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五 变革社会中的学校 13教育目的 14课程与教学 15学校的有效性与改革 V本 编章标题 一 1教育史 2教育哲学 3教育政治学 4学校教育经济学 5教育社会学 二 6教育中的价值观 7种族主义与种族差别 8性别歧视 三 9学校的组织结构 10课程 11专职教师 四 12可选择的学校教育 13全球的幸存者--教育的问题和模式 14社会与教育的未来 “O本”大致相当于中国师范学院公共课《教育学》,“V本”以研究生为教育对象。这两本《教育学基础》有别,又有共同之处。其共同之处同中国教育学的区别在于: 1、从教材内容来看,它们比中国教育学更广泛。以“O本”为例,该书编者表白:全书五编分为:关于教学专业以及影响教学和教师行为的那些因素;美国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教育的社会学基础;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在变化世界中的学校以及为所有儿童、青年的需要而服务的一种社会机构。从表面上看来,着重陈述的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不是如同中国教育学那样,着重以“教育”为研究对象,其实是误解。它倒是以讨论教育问题为主,但又不像中国教育学那样自成系统,而是不同教育课题分别尽量采纳不同教育边缘学科以及教育小学科的研究成果,而“教育学基础”本身遂成为各种基础的教育分支学科研究成果的集纳。“V本”直接以“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政治学”、“学校教育经济学”以及“教育社会学”为几章的标题,所显示的这一特点更为显著。这样,它似乎成为比中国式的“大教育学”更“大”的教育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又包括比中国教育学更为狭窄的课题,如宗教与世俗教育价值观问题、教育中的种族歧视问题、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等。意味着重视本国的“教育问题”研究,而这些都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课题。这样,在总体上与中国教育学以学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的系统论述为主体的格局有显著差别。 2、美国的“教育学基础”,或干脆标明“美国教育学基础”,确有“美国化”的色彩;但它不像中国教育学那样,偏重于对现行教育应有的规范的解释,而是把美国的教育现状、教育结构、教育规范基本上作为教育事实加以客观的分析,其“客观分析”实际上又未脱美国民主主义价值取向的巢臼,倾向于以美国民主主义的理想批判美国教育的现实。 3、美国的“教育学基础”,因其既不以现行教育结构、教育过程的表述为限,相当注重“教育研究的事实”;又不带“辩护式”的论证色彩,编者自由选材、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大,故教材不拘一格,可因训练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框架,亦可表述教材编者所赞成或不赞成的教育哲学流派的见解。所以,一般不存在像中国那样的《教育学》不同版本“雷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