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充分发掘施教媒介的审美因素,向受教者施以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的一种最优化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审美化具有多样美、形象化和创造性这几种表现形态。切实把握受教者的审美经验和精神需要以及从审美的角度深入研究和领悟教材是教学方法审美化的实施基础。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审美化 科学美感 形象化 创造性 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是一个具有边缘性、横向性的研究课题,目前尚处于始创、探索阶段。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科学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是由教育教学方法论和美学原理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它注重教学自身美的开发与探索,使教学活动成为融集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和创造美于一体的高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培养出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审美创造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教学方法审美化的基本涵义 教学方法的审美化亦可称作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具体说来,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充分发掘施教媒介的审美因素,向受教者施以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的一种最优化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要经过美学的加工,使之更加艺术化、情感化、科学化。 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传统教学法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①。一般的未经美学加工的教学方法,往往止步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常态,平淡乏味而缺少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深刻而强烈的审美需要。审美化的教学方法则注重认知规律与美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和美感的多渠道诱发,来诉诸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审美意识;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的巧妙安排与编织,把课堂教学的智力内容与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以使学生更快接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教学方法的审美化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将更多地体现出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等特点。它能多方面地展现出美的本质,不断给人以震惊感、倾慕感、景仰感、欣慰感、荣誉感等各种美的体验,使学生的性情、才智得到极大张扬和发展。运用审美化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魅力,不仅使教的活动成为审美对象,而且使学的过程也盈溉着审美的意味。 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都不乏审美的因素,是课堂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媒体和矿藏,也是教学方法审美化的客观基础。各科教学都会接触到许多术语、概念、公式、定理,它们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但其原始的语言基础又往往富有诗的形象,人们的审美情感早已渗透到这些科学知识之中了。例如,化学中很多元素及其组合都具有形象的命名:“金”来源于拉丁语“朝霞”,“铁”在拉丁语中有“堡垒”的含义;物理学中有各种“波”、“场”以及原子“核”、电子“云”、粒子“雨”等富有美感的现象;天文学中有“银”河、“大熊”星座、“狮子”星座等令人痴迷的名称。至于语文课中的诗情画意,汉字所蕴含的意象神韵,数学中的比例,几何图形的和谐优美,以及矿物的结晶、植物的花叶、动物的毛羽,地理上的云霞风雨、山岳河海,同样具有无穷的美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如果运用审美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对科学知识进行必要的鉴赏、玩味,揭示其内在科学美,那么,先前那一大堆索然无味的公式定理和死气沉沉的概念符号,就会变成一串串令人赞美神往的“珍珠”,变成一首首动人心扉的“诗”。学生在学习上因枯燥乏味所造成的精神重负和苦恼,也会云消雾散,而代之以无穷的兴味与乐趣。 没有审美的教学是不完整的病态的教学。审美活动与教学实践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运用审美化的教学方法,随时向学生展露科学的美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鉴赏和领悟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审美的催化和灌注,就无法将二者联系起来。 总之,教学方法审美化的基本涵义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完美结合起来,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审美化的表现形态 教学方法是创造教学美的重要手段。当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发出惊叹和赞美时,究其原因,除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思想情感的丰富性之外,主要是由于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设计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审美化的教学方法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并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美 由于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美的感受中,诱发美感,激发兴趣,进而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推动教学美的创造。 审美的经验表明,客观事物的丰富多样性是引起审美注意的重要因素。我们欣赏一幅图画或一首歌曲,如果朝朝与之相对,无休止地老调重弹,那么即使是最美的图画或最动人的歌曲,也会使审美感官产生厌倦,使美感逐渐消失。鲁迅先生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四季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这说明美感总是与多姿多彩相联系。模式单一,形式单调定会窒息美感。“人的全部感觉都喜欢多样”②。毫无疑问,教学方法的单调重复、千篇一律,会破坏审美注意的指向性,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学方法的审美化必须适应学生对多样性、新奇性普遍追求的审美心理,要灵活多样,不断变化,及时为学生提供新鲜感觉。富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一堂课内,时而穿插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时而运用直观教具加以演示,时而组织活泼热烈的讨论,时而进行饶有趣味的对话,时而指导学生亲手操作,时而开展学生喜爱的小型活动,时而布置形式新颖的练习……。教学方法和形式的灵活多样,使学生在多种美的感受中保持最佳情感状态,唤起强烈的寻奥探秘的求知欲望。 审美化的教学方法尽管具有多样性,但它必须是“有组织的多样性”,必须是多样的统一。如果它是“杂乱无章和没有意图的多样性,本身就是混乱和丑”③。因此,审美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依据,应选用那些对表达教学内容最有利,对诱发学生美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