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教师需要具备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教育机智。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具有个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前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具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智。教师有无教育机智,或教育机智的水平不同,教育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具有较强教育机智的教师,往往能够对突发的教育问题沉着应付,巧妙处置,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缺乏教育机智的教师则往往相反,甚至“好心办坏事”。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缺乏所谓教育机智,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因此,研究教师的教育机智,对于搞好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外的教育家们对教育机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教育机智是引起学生心弦的共鸣力。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被誉为“教育机智的天才”。在他看来,所谓教育机智就是教师对学生身心的敏感的共鸣力。他说:“出色的人的教育必须有母亲的眼神,能从孩子的眼睛、口腔和额头上,觉察幼儿心理状态的哪怕是些细微的变化。”他强调,只有通过同儿童的“接触”,真切地感触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与之共鸣,才能推动每一个儿童的生活。作为这种接触方式相交的原点就是“微笑和共鸣的眼神”。在他看来,充满母亲的眼神敏感的应答,是儿童“成为人”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微笑和共鸣就是教育机智。 2、教育机智就是教师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机智是一种教师同学生交往并影响学生的职业性专门力量——表现力和说服力。他认为“凡是缺乏教育机智的人都信奉长篇说教的效用”,而实际上是缺乏表现力和说服力。他曾说:“当我用15-20种语调,用20种微妙差别的面部表情和姿式时,才会成为不可战胜的教育者。”充满机智,运用自如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缺少的本领。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身心一体化的表达,没有严密的逻辑,教师的目的就难以达到。这可以说是教师的“演技”。当然,“它不是戏剧舞台上表演的外在性的行为,而是我们的心智活动过程的真实反映”。马卡连柯强调,这种教育机智(“演技”)决不是神秘的东西,而是教师在他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的结晶。 3、教育机智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变力和组织力。日本著名教育实践家斋藤喜博认为,教育机智是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时时刻刻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决断和组织的力量。他认为在教学中“洞察”这个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涵盖了一切,因为洞察作为教师经验与理论积蓄之结晶的力量,是一种深刻地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并适时地作出应答的基本能力。在斋藤看来,“洞察”学生的反应与教师对学生反应作出的“呼应”或“瞬间的决断”,这二者是不能分开来论述的,斋藤十分注重“震颤”与“征服”学生的思维这一强有力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没有这种作用,教师就不可能把他们引向文化与科学世界的高度。因而,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发言、争辩、思路、联想、沉默、焦虑、困惑等)加以整理、辨疏、归纳,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育机智是人格陶冶的指导原理。这是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以来近代教学论所追求的“教育性教学”的课题。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必须实现“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的统一,即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培养知识和认识技能的侧面,也有形成个人行为方式与人际关系的侧面。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哈麦切克所说:“对课题材料达到同等掌握的教师,却很可能在教学成绩上有很大差异。部分差异是由于教师的人格对学习者的影响造成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个人与集体”、“统一与分化”、“竞赛与合作”,这便是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的种种涵意表明,所谓教育机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学生“心理基地”上引起的心理效应中所表现出的智慧与才干,它包括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力与说服力、应变力与组织力,以及教师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去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机智的本质乃是教师智能的机敏性和灵活性,是教育艺术中的一种。它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只能在钻研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各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心理结构十分复杂。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经验因素。教育机智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经验越丰富的教师,越能表现出教育机智才能。缺乏教育经验的教师,相对地来说,缺乏教育机智。这里所指的知识经验含义十分广泛,包括一般的文化知识经验、专业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经验。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当下苦功夫,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力求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然后,才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法,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应该看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为了讲好一门课程,教师不仅要全面、深入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而且还应当广泛吸收相关知识,做到以博带专,为专而博,甚至看来与本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一些知识领域,也可从中汲取营养,以便充实讲授内容,把课讲话。这里,我们还要强调的是,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经验,对教师机智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教师只有用创造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去设计、实施、评价、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新鲜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才能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 2、智力因素。教师的智力水平与其教育机智能力成正比例。智力水平高的,教育机智就强。教育机智需要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牢固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力,流畅的表达力。尤其是灵活的思维力,对教育机智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灵活的思维,才能使教师产生教育机智——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教育机智需要灵感思维,要对突发性事件进行迅速而正确的处理,时间不容许教师深思熟虑,只能稍加思考就作出决策,这只能依靠灵感、顿悟。教育机智与灵感、顿悟密切相关。这种灵感是一种“激”中生智的灵感,它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产生的。课堂灵感是教师的教学进入“艺术”高度的心理因素。教师在灵感之中,会突然想出绝妙的方案,解决教育教学中突发的事件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会使师生双方的课堂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但必须指出,教育机智的灵感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教师长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长期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