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的基础

作 者:

作者简介:
施良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学校课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课程改革,考察课程的基础会有助于课程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所谓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领域。考察课程的基础,实际上是要确定课程知识的外部界线、明确与课程最相关的和最有效的信息源有哪些。换言之,是要确定课程的基础学科有哪些。然而,仅仅考察这些基础学科是不够的,我们还需了解这些基础学科与课程的关系,以及对课程的实际含义。这也是本文的目的。

      对于课程的基础应包括哪些领域,各人看法不一,提法也不同。①例如,美国学者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对学习者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②坦纳夫妇(D.and L.Tanner)及塞勒等人(J.Saylor et al.)主张,一种有效的课程的基础是:社会、学习者、知识。③英国学者劳顿等人和澳大利亚学者史密斯与洛瓦特(D.Smith and T.Lovat)则明确主张以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为课程的基础学科。④台湾学者黄炳煌认为,课程理论之基础为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知识之结构。但他同时也承认,“知识之性质与哲学领域中的认识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把两者并在一起讨论,在理论上亦无不可。”⑤

      看来,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课程的三大基础(或基础学科)是大家比较公认的。事实上,每一个课程工作者不论持什么观点,也不论他自己意识到没有,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的概念、观点和方法等来充实自己的课程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课程实践。

      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课程工作者必须对个体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的本质有所了解。不顾学生的特征而设计的课程,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心理学对学校课程具有重大影响。泰勒把桑代克教育心理学问世,作为影响20世纪课程的五项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一个例子。⑥本世纪来,对学校课程较有影响的心理学派有: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与人本主义。

      行为主义与课程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因而主张采用严格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可以把课程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按照逻辑程序排列,并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尽管学生对强化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课程专家可以改编程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掌握教材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事实上,流行多年的程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虽说行为主义受到许多批评,认为它把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过于依赖动物学习的实验。但行为主义对课程仍有相当影响。诚如格拉泽(R.Glaser)所指出的:“目前中小学里应用的许多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取向很明显。例如,行为目标和行为矫正的概念在各级教育阶段仍然很流行。”⑦行为主义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强调行为目标;2.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由简至繁累积而成;3.在语言和阅读方面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4.提倡通过各种教学媒介进行个别化教学;5.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6.主张开发教学技术;7.赞同教学效能核定、成本—效应分析和目标管理等做法。⑧所有这些,关键在于仔细分析学习的需要和行为,然后按逻辑排列,通过指定的步骤,逐渐达到目标。然而,行为主义者所崇尚的“课程目标应该用行为的方式予以界定”的观点,现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

      认知心理学与课程 本世纪50年代中起,米勒关于信息加工的论文(1956年)、纽厄尔与西蒙(A.Newell and H.Simon)对“逻辑理论机器”的研究(1956年)、布鲁纳等人对《思维的研究》(1956年)、乔姆斯基(N.Chomsky)提出的《句法结构》(1957年),以及皮亚杰在美国被“重新发现”,最后,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问世(1967年)从而导致了一场认知革命,行为主义的影响下降。现在,越来越多的课程工作者使用“认知发展阶段”、“认知结构”“认知策略”等术语。有这么多人以认知为取向,是由于学校学习主要涉及认知过程,重视的是认知领域的学习,许多人甚至把学习与认知发展视为同义词。

      事实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迫使课程工作者考虑: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最适合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促使人们考虑最佳学科结构的问题。主张以学科知识结构作为课程设计之基础的理由是:学科结构是深入探究和构建各门学科所必需的法则。学科结构由三种结构组成:1.组织结构,即说明一门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基本方式,同时也表明了这门学科探究的界线;2.实质结构,即探究过程中要回答的各个问题,也就是指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3.句法结构,即各门学科中收集资料、检验命题和对研究结果作出概括的方式。学科结构的思想现已被广泛用于课程设计,并把这种课程作为培养训练有素的未来科学家的主要手段。⑨

      此外,认知加工理论对课程设计的影响也不容小视。首先,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课程内容主要是由概念、命题和结构等组成,并由课程工作者编制而成。但几乎可以肯定:任何内容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根据各自长时记忆中已有信息来加工课程内容的。其次,课程内容必须按一定的结构来呈现。如不按一定的方式加以组织,学生虽说通过反复操练也可以学会,但这种信息不可能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建立有机联系,因而是孤立的,很难用来解决问题。最后,当呈现的课程内容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时,学生就得用额外加工来恢复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从而限制了学生使用其他加工形式,导致学习受挫。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