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5年,人类将进入21世纪了。21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呢?具有基础工程和超前发展工程意义的学校教育应该为它做哪些准备呢?这是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十分关注的大问题。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他们在总结战后经济、政治与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对未来教育做出了种种的估计与预测,也提出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我国政府前年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90年代乃至下个世纪初叶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绘制了基本蓝图,提出了行动纲领。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段话表明了我国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因此,如何把握住面向21世纪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界应该研究的课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教育都比较落后。要使我国教育较快地发展,变人口负担为人才资源优势,培养出一大批跨世纪的人才,就必须从国情出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改造与创新相结合的路子来。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将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迈进。因此它理应在各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教育方面应集合首都的智力优势,来一个各种教育改革方案的大献计、大评比,现代教育思想的大普及,以及选择若干个地区进行适度规模、各具特色的试验,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此项研究应升为教育科研规划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认识而撰写的。 一、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应该吸取哪些国际经验 (一)确立提高人的质量,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方向 在总结战后发展经验的过程中,美国人提出,未来的竞争绝不限于资金、原料、产品、市场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思想的竞争,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的才能再分配。法国人说,将来国家的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智慧,而不是财富,也可以这样说,智慧就是财富。我国政府也提出“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些观点都说明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全面提高人的质量,使他们在智力、体力、意志、情感等领城都得到完整的和谐的发展。 (二)科技开发与精神文明建设要同步发展 众所周知,20世纪科技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它使人的智力和体力劳动得到进一步地解放,人类的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科技的发展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诸如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战争的破坏力以及科技犯罪、科技诈骗等。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大错位造成的。日本政界一要人曾经说,日本作为赶超西欧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而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却丢失了;现在青年人缺少的不是知识、技术,而是民族的使命感、社会的责任感。欧洲罗马俱乐部的专家们也认为,作为物质生产的人与精神文明生产的人之间有了“差距”。他们十分担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如果思想文化教育跟不上,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就有可能自己毁灭它。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如何落实。 (三)教育优先发展与以条件定发展 由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所以一些发达国家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口号。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优先发展必须是有条件的,盲目“优先”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麻烦。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必须是以条件定发展。对于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与学校,要鼓励它们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不必观望等待。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学校不可盲目冒进,它们要积极准备条件,量力而行,不能盲目与发展较快的地区攀比。 (四)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它必将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使人们有了时间的紧迫感、差别加大造成的心态不平衡感、流动与变化加快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化,以及现代生产方式与工作条件产生的单调、枯躁、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于是就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产生了浮躁、焦虑、失落、不满之类的不健康心态。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未来教育中就越来越重要了。不少国家在中小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 二、21世纪向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课题 (一)人才质量与规格的研究 回顾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要求是不同的。虽然都是从德、智、体诸方面去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但其具体内涵又都带有时代的特点。21世纪的人才要适应21世纪的要求,他们不仅要适应动态的今天,还要把握不定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和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的话,那就远远不够了。因为,此时、此地的环境正在迅速地变化,各种确定性或非确定性因素在影响着社会与人的发展。教育给于人的东西,应该是对其一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使人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人的主体能动精神,识别与捕捉各种机遇。 (二)课程设置与学科体系的研究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家们在揭示世界之谜时,总力图创造一幅世界的科学图景,力图使自己关于周围现实的观念系统化。正如前苏联哲学家H·N·茹可夫所说:“如果说19世纪给我们提供了非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非欧几里德几何学,20世纪上半叶给我们提供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那么20世纪后半叶,则是普通系统论和理论控制论。它们都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原载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78年第3期),21世纪将会有进一步的变革。而我们课程设置以及学科体系又都是以对世界整体的认识而划分的。现在中、小学所设置的课程及其教学体系远远滞后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英国学者查尔斯·汉迪在其《未来的工作》一书中,批评现行的教学计划以及教材都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设计的。因此,教育家们要对这些课程和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训练进行重新界定。各门学科体系与结构要重新设计,打破学科之间相互隔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