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学习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学习状况在一定的意义上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直接影响学习状况的就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如同社会生活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样,也存在着一对传统方式的变革和向现代方式的转化问题。国际著名学术团体—一罗马俱乐部1979年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中,明确指出了当代学习不足和学习方式落后的严重状况。报告中说:“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代学习的不足,导致了人类状况的恶化和人类差距的扩大。我们的学习方法是令人震惊地落后,这种状况使个人和社会对付全球问题所提出的挑战方面,都未能作好准备。这种学习上的失败,意味着人类在作好准备方面,仍处于全世界都不发达的水平。……学习上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我们一切问题的问题,这是因为这种失败限制了我们对付全球问题中的每个问题的能力。”(《回答未来的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0-21页)并提出要对这种状况进行改革,建立新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同样也存在这一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反思传统的学习方式,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落后、僵化、陈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现代化。 一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经验、技能并使之向能力转化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过程。学习方式则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程序和定势,它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等。 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性。任何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自觉不自觉地总要选择和运用一种程序、方法等来对学习对象进行理解、记忆并使之内化为人脑可接受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之中,并在适当时机加以运用。 学习方式还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说来,主体在最初学习活动中采取了某种方式之后,习惯于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沿用。开始这种方式往往以不自觉的非理性的形式出现,但随着学习活动的多次重复,学习主体对学习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高,特别是经过一些思想家的概括,学习方式就以理性的形式存在,并由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转化,并逐渐积淀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而为后人所继承。学习方式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但学习方式的变化程度与历史的不断进步、学习内容的不断增长相比要缓慢得多,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习方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受到学习主体自身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人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正确、原有知识较多的主体容易形成正确合理的学习方式,反之则容易形成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其次,受到学习主体所处的经验、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形成之后,不只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学习活动,而且对学习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并使其能够较迅速地转化为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错误的、不合理的、陈旧落后的学习方式往往停留在对所学内容的简单记忆和浅层次的直观的理解上,也不能够或较慢地转化为主体的实际能力。 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时代和发展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两大类。当前学习方式的进步也就主要表现为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化。 二 所谓传统学习方式就是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共同运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是: 第一、维持性。指学习主体以适应和维护社会现状,求得自身暂时生存和改变自身状况为学习的主要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学习行为同人类其他行为一样,也具有目的性。目的不同直接反映出学习方式的不同。传统社会中,相当多数的人读书学习不过是为了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目的。劳动人民中也有极少数人希望借此作为改换门庭的阶梯,但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子承父业、拜师学艺等方法学得一些维持生存的经验技能性知识和手艺。 第二,被动性。学习主体不是发自内心对知识的渴求自觉自愿地学习,而是迫于社会、家庭和他人的种种压力,把学习当做一种额外负担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学习主体往往缺乏勤奋和刻苦精神,习惯于被动接受灌输而不善于主动探求和消化知识;习惯于让书本知识和外部环境牵着自己鼻子走,而不是主动地驽驭书本知识和外部环境;缺乏对于知识的主动追求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第三,盲目性。指在学习方法上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如对所学内容不作具体分析,盲目地接受或否定一切;不善于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能力;不善于脚踏实地学好基础性知识,而企图走捷径,急于求成,一步登天。此外,还不善于抓住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对知识的价值评价中,习惯于以单维的封闭的座标去衡量,而不是从多维的全方位中去评价。片面夸大一种类型知识,贬低甚至否定其它类型的知识,割裂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单一性。一是指学习主体学习途径、手段的单一性。学习主体获取知识和技能主要甚至唯一依靠教师和他人的直接传授,缺乏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手段。二是指学习主体大多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单一个体,形不成大规模的集团和社会的整体性质的学习活动。 第五,知行对立性。这种特性或偏重书本知识,把圣人之言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以为靠了它就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或者偏重狭隘经验和实用技能性知识,贬低甚至否定书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性知识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