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节奏

作 者:

作者简介:
纪大海,四川成都市玉华村8号 四川省教育学会,610041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节奏是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教学节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教学节奏包括教的节奏和学的节奏。教的节奏必须根据学的节奏,在教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整和处理好动与静、言与行、轻与重、缓与急、张与弛、强与弱、冷与热、长与短、宽与严等方面的教育行为与度量。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课堂师生心理氛围、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学机智等等,其中教学节奏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恰恰是这个方面,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被普遍疏忽了。笔者认为,对教学节奏的忽视,或者说教学缺乏节奏,是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节奏是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是生命的发展,是发展的生命。一切都在节奏中发生、运动和发展,一切发生、运动和发展也都在节奏中得以实现。有运动必有节奏,有节奏必有运动,节奏是世界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法则。

      我们暂且将节奏的范畴假定为:言行、动静、张弛、轻重、缓急、强弱、冷热、长短、宽严等九种。这九对节奏范畴就它们的内在联系看,动静是最基本的范畴,其他八对范畴可以理解为是它的派生和转化物。节奏实际上存在着类型差异。对于节奏类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型节奏、组织型节奏和个体型节奏三类。本文讨论的教学节奏就属于组织型节奏。

      何谓教学节奏?简言之就是教节奏与学节奏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型节奏,尽管它关照着教与学两方面的节奏,但其落脚点是在教的节奏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说的教学节奏其实主要指教节奏。至于学节奏,它是学生因其生理心理特征而形成的一种个体型节奏。不言而喻,学节奏是教节奏(亦即教学节奏)的基础,前者制约后者。学节奏包含两个主要的变量因子,即生理因子和心理因子(或称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生理因子在量度、强度、速度等方面制约学节奏,心理因子在结构、内容、策略等方面制约学节奏。因此,教节奏在因应学节奏时就不能不详察学生的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

      这里,我们先将学节奏中的生理变量作简略勾勒。人们一般根据生理发育状况把小学1—3年级定为儿童发展期,小学4 年级到初中为少年转变期,高中以后为青年定型期。

      处于儿童发展期的儿童生理在总体上呈平稳有序的发展,各种器官完成量的发展,多数器官功能得到完善和健全。处于少年转变期的少年身体在发展速度上呈快速发展,生理机能发展也相对加快,出现第二性特征,耐力增强,生理机能进入由量向质的转变发展时期,生理发展进入所谓的“失衡期”。处于青年发展期的青年生理经过身体和机能在量和质的交错发展演变之后,趋于成熟和定型,以后仍有发展,但这种发展只是量的一种增减。不少心理学家都支持这种意见。美国心理学家索里等人认为,从儿童到青年的发展,虽然各部分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总体趋势仍可表述为:儿童早期慢,青年前期快,青年晚期慢,到十八九岁时则进入平稳阶段。(注:索里、特尔福德著,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 页)日本学者小林利宣认为,从初中到高中前期是加速发展期,到了高三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了。(注:小林利宣著,杨宗义等译:《中学教育心理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23页、42页)

      基于生理变量的心理变量要相对复杂一些,心理变量的内容较多,这里,我们选择与教学节奏相关的内容加以描述和分析。

      关于思维特点,皮亚杰将7—11 岁儿童的思维称作具体运演(具体思维),将11—15岁少年的思维称作形式运演(抽象思维)。通常人们将前一种思维称作形象思维,而将后一种思维称作逻辑思维。不论何种称谓,其表达的内容大同小异,都认定思维的这种发展特点。

      关于注意力,教育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的注意力具有集中时间短、易分散和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教育心理学家加梅佐等人认为,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它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是由于学生的兴奋比抑制占有优势,由于疲劳和超限抑制来得快,只能在短时间内从事同一种活动。(注:参见M.B.加梅佐等著,戚长福等译:《年龄和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而青少年的注意力则具有集中时间较长、可自我控制和以有意注意为主的特点。除此之外,注意力的强弱还与引起注意的其他外因(如教材、教师、环境等)直接相关,与学生情绪相关,与学生疲劳状况相关,等等。

      关于认知特点,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兴趣广泛,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记忆开始由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转向逻辑记忆和意义记忆,学习上出现分化,学科上出现选择。高中及高中后的学生理解和逻辑分析能力增强,意义记忆和方法记忆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学习进入系统化和概念化时期。

      关于情感特点,小学阶段学生情感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初中阶段学生情感开始丰富和复杂起来,进入情感冲突和情感不稳定发展的时期,即所谓心理闭锁时期,生理演变以及初始的社会意识和成人意识使他们的情感由单纯进到复杂,并由此引起剧烈的初期振荡。高中阶段及其以后,学生经过情感的初期振荡后开始用理性来调控自己的情感,尽管这种调控仍是十分有限的和不稳定的。

      观照上述,教节奏理当因应学节奏,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节奏来确立自己和调适自己,形成科学的教节奏。科学的教节奏实际上就是在教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整和处置动与静、言与行、轻与重、缓与急、张与弛、强与弱、冷与热、长与短、宽与严等方面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度量。相对于学节奏,教节奏因应如次:

      1 教节奏之一:时间节奏

      时间节奏即时间长短的合理交错,亦即教学时间的合理分割。它包括:第一,课时分割。小学课时的长短应与中学有所区别,而不应齐步走。前者每节课可考虑不超过30分钟,后者则可考虑控制在40分钟之内。总课时前者应大大少于后者。第二,讲练时间分割。每节课讲与练的时间,小学可考虑五五开,中学可考虑不得低于三七开(即练习时间至少要占三成)。第三,课堂学习时间与户外活动时间的分割。小学生户外活动与课堂学习的时间比例,可考虑五五开;中学生则可考虑四六开(户外活动占四成),二者应适当交叉,不宜集中安排。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上下午时间分割、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之间的时间分割,等等。学生注意力差异是教学时间分割的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