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实验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光国(1930~),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教改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科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张善继(1943~),男,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南马路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科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原文出处: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学校教育要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必须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其本质特征是重新选定教育要素,改变教育结构,集中体现少儿素质形成、发展和素质教育规律。这种机制的构建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建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理论体系;而抽象的理论不能直接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需构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模式系统,并将其付诸实践系统运作,发挥育人整体素质功能,培养高素质新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623(2000)02-0031-04

      一、课题提出

      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适应变革和创造未来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学校教育远不适应客观需要,必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内在机制上看,高素质的学生是借助于高素质教师和优化的教育模式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实践中看,构建适合少儿素质形成发展的学校教育机制,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新人。为此,提出“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课题进行实验,探寻面向21世纪学校素质教育新模式。

      二、理论假设

      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是一项综合改革,须有多学科理论指导。其基本假设是:

      首先,建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理论体系。由“教育目的论”,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邓小平、江泽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战略思想和教育方针;“方法论”即唯物辩证法与系统方法;“教育科学理论”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创造性心理学、学习学、脑科学等三部分组成学校素质教育机制目标、途径、方法一体化系统理论体系,保证实验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其次,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运作模式。理论指导实践,但不能直接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只有将它经过具体化转化环节,即构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介”——教育模式,才能直接指导具体教育实践。根据系统方法,综合运用上述理论构建了学校素质教育机制运作模式如(图1)。

      

      图1 学校素质教育机制模式图

      这个模式,关键是重新确定教育因素,合理组合,改变结构,优化功能。我们把“应试教育”加强片面教育影响→受教育者被动、直接接受、单向决定的结构改变为以学习主体自我建构或活动为中介的结构,即施加素质教育影响→引导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素质→受教育者获得整体素质发展。在这种结构中主体的心智结构成为外在教育影响与内化素质之间的转换器。就是说一切外部教育影响为主体所掌握都要经过主体已有的心智结构的筛选和转换。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体不再是被动、消极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客体,而是真正作为主体而存在,通过自身的建构活动将客体纳入自身的心智结构而获得素质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将原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教育结构改变为建设高素质教育者队伍→施加整体优化素质教育影响→引导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素质→受教育者获得整体素质发展的素质教育机制结构。

      “机制”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是:横向(阶段性),高素质教育者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施加整体优化素质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媒体,引导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素质活动是将媒体转化为主体素质的中介,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发展是教育者预期变化的结果。这些因素协同一致、相互作用,又要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自然产生了一致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横向联系;纵向(顺序性),上述各因素又有发展变化过程,它们内部必然形成顺序性与阶段性辩证统一的纵向序列;构成了纵横交织、网络化学校整体优化素质教育机制。按照这种“机制”运作,可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与实践能力。

      “机制”中每个因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机制。为便于操作,又制定了各子系统机制不同层级的实施方案,形成学校及其子系统较为完整的一套运作机制,使实验日臻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

      实验至关重要的是宏观上操纵学校素质教育母系统机制,微观上操作各子系统机制。

      三、实验目标、对象、方法和步骤

      (一)实验目标

      1.建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开发育人整体素质功能。

      2.建设一支高素质教育者队伍,培养教改骨干。

      3.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五自能力”,实现“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发展个性与创造性。

      4.探索素质教育经验和规律。

      (二)实验对象

      本校一个年级四个班共278人, 对照组是另一所条件基本相同的学校,一个班53人。1993年秋入学新生随机抽样确定学生。

      (三)实验方法

      实验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对实验班学生采取改革措施,对照组学生按原校安排进行教育。本实验主要采用系统方法并综合运用教育科研方法。

      (四)实验步骤

      准备(1993.1~1993.8),实施(1993.9~1999.7), 总结(1999.3~1999.7)。

      四、改革实验主要内容

      (一)建设高素质教育者队伍系统

      1.三项要求:(1)铸造实验教师“师魂”。 大力提倡发扬“五种精神”:振兴民族,敬业奉献,改革创新,勤学深研,团结协作。 (2)实现两个“转型”。由“应试型”转向“育人型”,“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育者。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其次,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再次,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3 )建立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是实现上述两项要求,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内驱力源泉,也是规范教师素质教育行为的保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