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代价与教育决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振国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军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研究生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代价问题是个古老的话题,但代价观,在代价与创价(收益)之间如何作决策,却是现代话题。70年代后,一个重要的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发展起来,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地抑制代价。所以,我们可以把可持续发展观与代价观看成是人类关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代价与代价观

      一、什么是代价

      代价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眼。《汉语大辞典》(1986)这样解释代价的含义:其一为“购物的钱款”;其二“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消耗的物质、精力,或所作出的牺牲。”代价一词最先使用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经济学的一个经典性的原理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以最小的代价谋求最大的利润。因此“代价”成了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代价一词早已不只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而是被引伸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都曾在其著作中谈到代价。

      阿诺德·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讲述文明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多种代价:挑战过于严酷的代价,环境过于舒适的代价,应战时用力过猛的代价和高度适应的代价等。

      布奈尔在《现代化的动力》里这样说:“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了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

      从他们对代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代价的理解是:为了取得进步而承担的损失、浪费和牺牲。并且人类似乎要为它的一切收获付出代价。这样一些思考对于思想家、哲学家或历史学家的理性思索来说似乎已足够了。但对于作为社会活动中重要一环的教育而言,仅仅明了教育要取得进步必须付出代价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估价教育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更重要的是,这种估价是否能够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从而在教育决策过程中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收益。这是本文探讨的目的之所在。

      二、代价的澄清与分类

      1.代价的澄清。首先要强调的是,这里代价的含义是在行为“有所收获”的前提下,即“代价是某种收获的代价”。不是一切错误,甚至那些一无所获的错误实践带来的损失都可以称为代价。即使在一个已勘明的油田中也远不是每一口井打下去都能出油,这是代价。而为了追求亩产万斤粮食而付出的人力财力的损失则不是我们所说的代价。当然,这里所说的收获并不局限在有形的收获上,它同时也包括从失败中获得的经验与认识。这种经验有时被人们称为“学费”,但这并不都是代价。因为只有探索性实践的失败才能称之为代价,因为不尝试就认识不到。但是,违背常识的错误实践尽管也是教训,却不能视之为必须的代价。因为代价意为买到了东西时的付出,而常识原本是无需购买的。如果前人每次失败的尝试我们都要重蹈,祖先缴过的每笔学费我们都要再缴,人与动物又有什么分别?因而,对代价的研究绝不是为“学费论”提供证据,更不是为因愚昧而导致的决策错误寻找什么借口。

      2.代价的分类。按代价的影响范围可分为整体性代价和局部性代价;按代价的持续时间可分为长期性代价和短期性代价;按代价的内容可分为精神层面的代价和物质层面的代价;按承受代价的主体来看有个体代价和社会代价。

      这里显然不可能对上述所有的分类进行深入的阐述,本文主要从代价能否避免的角度对代价进行一种分类,即把代价分为成本性代价(必然代价)和损失性代价(人为代价)。成本性代价,是指代价必要的付出,而损失性代价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的,它主要是由于人为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

      三、代价是可以降低的

      虽然教育的代价不可避免,但作为教育的代价是可以估算的,同时也是可以降低的。这里主要有两条途径。

      1.限制成本性代价。所谓限制成本性代价,其实就是研究代价投入与创价收益的关系,如何以一个合理的代价投入换来较高的创价收益,经济学理论上的拉弗曲线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见图一)

      

      图一曲线意在说明,当税收为零时,虽企业生产因免税获取了最大化利润,但政府不可能存在,经济将处于无政府状态。当税率为100 %时(即全部上缴政府),货币经济中的全部生产因无利可图而停止,并为逃税转向物物交换的经济,由于货币经济中断, 虽税率高达100%,政府的收益却是零。拉弗曲线正是处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 当税率从B点、D点上升时,收益也上升,到达E点时收益达到顶点。税率从E 点继续上升便会进入阴影区,即投资者因税率过高积极性受挫,减少投资,使社会生产下降,从而也使政府的税收额减少。拉弗说:“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比如,在税率很高的A点和税率很低的B点上,收益可能是一样的,在税率较高的C点和税率较低的B点,又是一样的收益。拉弗和其伙伴们强调,E点不就是50%(虽然有时可以是), 而是一个变动的数字。

      拉弗曲线所具有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让税理论上,更多的人看到了它背后思想的深刻。A点与B点正如孔子的“过犹不及”,而变动的E 点又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说:“这样的中间对一切人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相同的。”把拉弗曲线运用到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曲线图(见图二)。要强调的是这个曲线图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理论上E点必然存在,因而寻找E点的努力是值得赞赏的并有助于减少或限制成本性代价。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寻找是极其困难的。更现实的恐怕是在A、B或C、D中作出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