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1 —5116(2000)01—0069—03 八十年代,关于教师劳动价值的讨论,理论上比较明确:“教师的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也间接创造物质财富。”教师的劳动,从宏观上看“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国家兴衰与人类文明,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微观上看“它对一个人的生成长和发展,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1]当时文章主要是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劳动, 提高教师待遇来分析教师劳动的性质、地位、作用,探讨教师劳动价值的。然而世纪末,当教育已被全社会关注,教师的地位已经有所提高时,人们发现教师劳动的价值并没有被社会、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本人所认清,“抓升学率”、“提高考试分数”,代替了教师劳动的全部价值。时值国家启动“跨世纪园丁工程”,探讨教师劳动根本价值和自身价值,对于深入研究教师劳动的价值“提高教师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教师的劳动价值·价值体系 一般意义上,“价值”是指客体的作用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客体对主体存在的意义。教师劳动的价值,就是教师劳动的作用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当教师劳动的作用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就产生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要满足的主体是国家、社会、个人。 现阶段,国家对教师的需要是什么呢?就是需要广大的人民教师尽早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实现“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2] 社会对教师劳动的需要,可划分为社区、家庭、学校的需要。社区对教师劳动的需要就是需要教师用社会的主旋律——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教育一代新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净化社会环境、营造安定团结,蓬勃向上的社会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对教师劳动的需要是:子女监护、受教育、升学、就业、成才。教师能否满足家长的这些需要,以及满足的态度、方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家庭对学校、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关系到家庭的安定团结,甚至影响到家长对事业的追求。 学校是教师劳动的直接场所,学校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劳动的质量关系到所在学校的声誉、地位、生涯、财源,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个体对教师劳动的需要,可划分为受教育者个体和教育者个体。对于受教育者个体,教师的作用在于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获得知识、能力,既满足他们自身求知求学的需要,也满足他们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师劳动对于教育者自身来说,也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过程。平凡的备课、上课就是教师获取新信息,研究教学与时代共前进的过程;就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磨炼意志、锻炼世界观、价值观、陶冶情操的过程;就是离开正轨教育之后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有什么职业能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喜悦呢”!教师劳动除了精神满足外,也得到物质上的价值实现;同时对亲朋好友的子女教育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国家、社会、个人、对教师劳动人需要愈来愈强烈,而这些需要是教师劳动所能满足的,是教师劳动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从一个新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师劳动的价值、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神圣感、责任感、使命感,也有利于人们在日常行动中自觉地选择正确、全面的价值观,有利于教师劳动价值的最大实现。 二、教师劳动根本价值·价值取向 教师劳动的价值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从纵向看可分为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从横向看可分为对社会、社区、学校,受教育者、教育者个体;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物质的、精神的等等。但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观表明,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育人是其根本的价值尺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劳动的根本价值是培养人。以往关于教师劳动价值观点:教师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间接创造物质财富”,“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国家兴衰与人类文明有着极大的关系。”[3]则是从教师劳动的根本价值折射、派生出来的, 根本价值是基础。 然而现实中,基础教育对教师劳动根本价值的取向是偏颇的。本应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打基础,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打基础,为个体一生发展打基础的基础教育其目的似乎不再是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的传播;也不再是借助于人类知识经验,人类文明来开发,发展人;更谈不上关切青少年健康活泼地成长。学校成了国家选拔、挑选人的场所,教师成了训练,提高学生考试技能,技巧的机器。教师劳动的根本价值被狭隘地取向为:传授知识——应答考试——追求分数——中考、高考升学率。 这种价值取向偏离了教师劳动的根本价值;偏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地位;偏离了现代教育本质。试想,如果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仅获得一些应付考试的死知识,道之未闻,理智未开,身心不健,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个体都达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师劳动的根本价值得不到实现,那么教师的劳动怎么能满足个体、家庭、社会、国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