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1999)06-0055-(06) 教学动力的来源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史上延续不断的话题。心理学试图从个体活动的角度,以兴趣、需要、情感、意志、性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解释个体行为产生的动力。霍林沃思(HoLLingworth,H.L.)曾提出:“动机即是教育的动力。”[1]教育学借鉴社会学、 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多侧面、多视角地探讨教育教学动力的来源。杜威(Dewey,J.)以人本主义为基础,认为教育的动力完全来自人类本身,亦即受教育者本身,这是一种人力, 自然而有的。 法国学者涂尔干(Durkhlim)的观点与英美学者相反,认为教育的动力来自社会,是一种社会力,教育是社会前代对后代的一种同化作用,是由社会到个人,从外而内的。前苏联学者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认为教育的动力来自物质,这里的物质是就生产方式而言的。如卜隆斯基(Blonzky )认为教育是经济的副产物,是上层建筑,要受经济基础的决定,所以环境力量决定一切(即所谓存在决定意识)。德国学者那托普(Natorp)认为教育的动力来自人类的精神和理念,教育动力存在于理念之内,以理念为根据,理念即当为,不属于精神世界,因此教育教学动力来自人类之先验的精神,是绝对内在的。 [2]我国学者提出教学动力的来源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大的种类来说就有主体因素、情境因素、知识因素、社会因素。[3] 根据教学动力的本质并汲取已有研究的合理成分,我们认为,教学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来源于教学主体自身 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非智力因素以及潜能,是教师、学生从事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的的基本条件,是教学主体的内部动力源。 (一)教学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是教学动力的首要来源 正确的世界观一旦形成,教学主体就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采取正确的行动。如果教师将自己的工作视为是为国家造就下一代,就会对教育事业有真挚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乐于献身于教育事业。如果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就会努力学习,拼搏进取。 人生价值观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自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为尺度,对人生的目的,人生方式,人生手段和人生态度进行评价的个性心理倾向”[4]。 人生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与欲求、需要、态度、信仰既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又存在差异。有学者认为,可以把欲求、需要、态度、信仰看做是人生价值观的不同表现形式,但人生价值观比兴趣、态度的概括化程度要高,它通常是指相当概括化的态度,因而对个性的影响更具有根本性[5]。 人生价值观“渗透在整个个性之中,影响和调节着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进行思想、政治、伦理等等交往的目的、方式、态度和手段”[6]。可见,人生价值观对教学主体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为他人的幸福而活着”的人生价值取向,必然驱使主体积极向上,充满朝气与活力。 (二)教学主体的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动力的重要来源 教学主体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品德因素、动机因素、人格因素和情感因素。首先,品德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思想品德是灵魂,是人的一切言行的指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一切方面的光源”[7]。 思想品德是人全面发展的动力。其次,动机因素。动机与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和源泉,动机则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它的内在动力体系。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教学动机就是直接推动教学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内部力量。兴趣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对感兴趣的学科,教学主体总会积极主动地、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也是教学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心理学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与学生的学习毅力、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学生的交往需要相互作用,也影响着学习效果。再次,人格因素,这主要指态度和性格两个子因素。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本人的执教行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影响教师的执教行为和学生本人的学习行为,甚至影响学习成绩。不同性格的主体对教学产生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具有耐力和韧劲的学生,兴趣专一,学习行为持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鼓作气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不把疑难问题解决不罢休的劲头。最后,情感因素。教学主体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从事教学活动的。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喜欢、愉快、满意和高兴等积极的情感,无疑会推动主体积极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主体的潜能是他们从事教学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 人的潜能是指人接受、掌握客体对象或主体活动对象化的内在能力,是人的主体性得以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人的潜能包括体力(生理)潜能和智力(思维、创造)潜能。现代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关于气功及其应用的研究,体育竞技中每一次世界纪录的刷新,都表明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体力潜能难以测量和限定,又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人的智力潜能集中表现为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在过去、现在及未来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现实的创造能力,都曾以潜能的形式存在于人本身。人的潜能是人的全部能动性(包括动能、功能、效能)的始基和发源地,是人活动的动力之源。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使人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需要和趋势。因此,教学主体的潜能是他们从事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把教学主体自身的潜能视为教学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教学主体没有潜能,他们就无法从事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