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经济”的特征,它是以知识为资源、动力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育培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必须加大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力度,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知识丰富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追求教育的高质量、高成效和积极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教师期待效应理论能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一种理想的模式,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的最优化,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师期待效应模式的建构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塑造的一座少女像十分钟爱,他的爱慕之情果然使塑像“活”了起来。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 )把这个神话引进教育和心理的研究领域,试图说明教师的期待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设想。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L.Jacobson)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Oakschool)进行了实验。实验者对1—6 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际是一种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任课教师这些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进步十分迅速。此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进行过三次同样的测验,结果表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有了更大的提高,1、2、4年级效果尤为明显。这个实验引起很大争论, 重复实验的结果虽不很理想,但大家认为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认为这些学生有培养前途,给予很高的期待,也激起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两者交融贯通,从而产生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非和古德(Brophy & Good )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是: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和期望,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产生不同反应→教师的期待得到加强和印证→学生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待而提高或降低,最终在学年考试中表现出教师期望的实现。 1975年美国教育学家布劳恩(Braun )进一步分析了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在原因方面布劳恩提出了身体特征、性别、学习成绩、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一般说教师对聪明、伶俐、漂亮的学生抱有喜爱情感,会另眼看待;认为女学生比较听话学习努力、遵守纪律、容易教育;对学习成绩优秀、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有个好印象;教师对学生家长的职业、经济状况往往怀有偏见。在过程方面布劳恩认为根据上述种种原因,教师产生一种主观映象,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就会有相应的反应,首先是对学生进行优差分组,认为某些学生优秀或笨拙,产生不同的期望。随之表现出与学生的接触量不同,赞扬和批评的量不同,激励和暗示的量不同,给学生作业的难度不同。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多、表扬多、激励暗示多、题目难度较大,反之则较少。教师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对优等生无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明显的期待效应。 1976年布劳恩进一步用信息论的观点构建了教师期望结果的模式,即教师期待效应模式(见图1)。 模式概括了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具体表现,这为我们阐释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提供了一个雏形。从理论上说,教师期待效应提出的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性是善的、积极的、可信赖的,其潜能是巨大的。人的本质是自主的、能动的,其行为受自己意志、价值观的驱动和维持。人的潜能和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则是促进或限制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允许人或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 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理论意义 基于以上实验研究和基本观点,笔者拟从教师期待效应的思想基础、过程和实质概述其理论意义。
图1 教师期望结果的模式 一、教师期待效应的思想基础是对学生潜能的信念 教师相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有自控和调节的适应能力。这种要求、愿望和适应能力是一种内隐的潜质,它在每个学生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其强弱程度有个体差异。一般说,优等生表现得更为强烈、执着,而差等生则显现得较微弱、短暂,这种潜质一旦被教师的期待和爱心所激发,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展现其积极的方面。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相信学生的潜能才能寄予期望、付出爱心、精心培养、使之成才;相信学生的潜能是科学教育思想和正确学生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只有相信学生的潜能,才能尊重其与生俱来的天性、个性和创造性,并加以精心保护、大力弘扬,使之成为其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