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也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近代中国教育100年的发展变迁, 也伴随着教育思想观念批判继承的变革和创新。 现在,我们已迎来新的千年,也进入了中国现代教育新的百年之交。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着未来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主导型的新经济形态;经济的全球性发展,加之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更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迅速变化和调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对人类的文化传递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在深刻地影响未来世界。总之,21世纪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更富有挑战性的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诸领域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和要求教育的变革。我以为,这种变革将是历史性的,前所未有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思想的变革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先导的角色,在教育变革中也是如此。因此,我想从未来教育变革的角度,探讨未来教育思想观念的若干问题。 一、前提: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21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教育历史演变的社会前提,也是教育思想观念演变的社会前提。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新经济形态正在兴起的国际环境下展开的,要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作准备。因此,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作准备,就成为这一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教育的任务、目标、体制、制度都要从这个基点出发,教育思想观念也必然会受此影响,并带有这一阶段的历史性特征。我关于未来教育的一些想法也从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开始。 知识经济作为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形态,中国现阶段在绝大部分地区并不存在现实的发展条件。但是,我认为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教育界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现实紧迫性的。知识经济是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它预示着随着科技进步及其与经济日益紧密的结合,知识、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财富越来越向拥有知识优势的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聚集,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实力和人才素质,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种发展态势必然改变国际竞争格局,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这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机遇,但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发达国家拥有占绝对优势的研究开发费用和人才,占有9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为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装备和知识产品的“头脑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差,教育和科技落后,主要靠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装备,利用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注:达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5页.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这种比较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会丧失,单纯引进技术的发展战略会使自己处于依附的不利地位,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21世纪的国际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我国工业化阶段,尽可能地发展高科技,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这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调整和战略选择。其中,弘扬民族创新精神,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则是灵魂和核心,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关键和基础。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而教育要实现这样的使命,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创新,尤其是要探索培养适应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教育形态和教育观念。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仅就宏观教育观念转变的角度提出几点: (一)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许多国家现代化的历程表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增强。美国未来学家A ·托夫勒在其“未来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著作《大未来》一书中指出:“知识是敲开21世纪经济‘霸权之门’的钥匙。”(注:A·托夫勒.《大未来》.8页.博盖出版集团公司。)我国是一个后发的工业化国家, 要以更快的速度走完许多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路程,更要依靠教育和科技的进步。但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要经历一个逐步加深认识和具体落实的过程。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即由片面强调物质投入转到依靠人力资源开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即由处延式发展、粗放型经营转变到内涵发展、集约型经营;也只有在实现了这两个转变之后,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落实。教育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发挥主动促进的作用,即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扮演推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确立和加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二)在继续完成普及教育目标的同时,着力建设高质量的教育 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普及教育同工业化几乎是同步发展的。我国正经历着这一过程,预计到2000年将在85%人口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有20%和5%人口的地区将分别在2010 年或稍后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农村亦将在这前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可见,在2010~2020年前后,我国将基本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这对于欠发达地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作极大的努力,而对全国大多数地区,则要从下世纪初开始逐步转到提高方面,即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水准,提高办学效益。具体地说,就是要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高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培养规格和教育质量,以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总之,建设高质量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也是在国际竞争中胜负成败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实现普及教育目标更为艰难。普及教育阶段,一般地说,只要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基本的办学条件,就能使学龄人口有入学的机会;而要真正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则除了必要的投入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外,还涉及师资水平、教育思想、课程改革以及教育过程等等方面的软件建设,实际上是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全面进步,需要作出更为持久和全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