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产业证券的演进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忠民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产业证券是相对政府债券性质的财政证券而言,指的是工商产业界为筹集资本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凭证,主要包括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两大类。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高度发展的产业证券是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上海是近代中国产业资本最为集中的城市,在近代上海企业发展、经济成长的过程中,产业证券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对近代上海产业证券进行系统考察的著述尚不多见。本文旨在对近代上海产业证券的演进以及演进中的若干问题作一鸟瞰式的考察,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证券、资本市场在上海经济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无裨益。

      一、近代上海产业证券的产生和演进

      近代上海最早的产业证券是五口通商后外商在华企业发行的股票。19世纪50~60年代,那些在上海设立的外国洋行及外国航运企业、保险企业已大多采用公司组织形式,而一些较早具有近代投资意识的中国商人、买办等,也开始购买外商企业股票,形成当时外国公司中的中国投资人“附股”现象。70年代以后,随着近代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上海出现了最早的本国产业证券。此后,相继设立的各华商保险公司也纷纷以发行股票的形式募集资本。1976年以后,李鸿章在上海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最初几年采用“因友及友,辗转邀集”的办法招募股份。1880年郑观应入主后,在《申报》上刊登《集股章程》和《招股启事》,首开本国产业证券公开向社会公众招股之先例。此后,随着那些早期设立的股份制企业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以及对股东的良好回报,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出现了近代中国历史上对本国产业证券——公司股票的首次投资热潮。据1882年上海《申报》记载,当时上海“股份风气大开,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也都纷纷在上海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向社会大量集资。“凡属公司,自刊发章程设局招股之后,不须一两月而股分全行卖完”(注:《矿务论上》,《申报》1883年8月31日; 《论买卖股票之弊》,《申报》1883年11月1日;《中西公司异同续说》, 《申报》1883年12月31日。)。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已成为全国各地股份制企业募集资本、发行产业证券的主要场所。不过,在近代上海产业证券的首次投资热潮中,众多参与者认购公司股票,其意并不在于对公司作长期投资,大多只是贪图买进后等待市价上涨即抛出获利。另外,一些公司的创办者之所以招募股份、设立股份公司,真正意图也并不在于发展实业,而只是企图借助股票发行一夜暴富。这种状况在当时各地大量出现的矿业公司中尤为显见。正因为如此,1883年末,当金融风潮来临之际,风靡一时的公司股票刹那间又跌入几乎无人问津的境地。冷落之状如当时人所称:“中国自仿效泰西集股以来,就上海一隅而论,设公司数十家,鲜克有终,而矿为尤甚。承办者往往荡产倾家犹有余累。公司二字久为人所厌闻,官项竭蹶,所不待言。”(注:《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719页。)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近代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的颁行,公司制度开始朝着更为规范的方向发展,各类公司以及公司所发行的产业证券数量也不断增加。1904~1908年间,上海仅向清政府农工商部正式注册登记的各类公司已有32家,其中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有23家,注册资本约合银元1200万元。到辛亥革命前,上海本国股份公司发行的产业证券估计已达到2000万元左右。以后,1929年2月至1933年底, 上海注册登记公司达655家,实缴资本2.17亿元,其中股份有限公司494家,实缴资本总额2.02亿元。据陈光甫的估计,到1933年,除了外商股票外,上海至少已发行有1 亿元以上的股票(注:陈光甫:《怎样打开中国经济的出路》,《新中华》创刊号。)。而如前述,到1933年底,上海本国企业所发行的产业证券至少在2亿元之上。从1934~1936年, 上海新注册登记的公司又增加了480家,据此估计, 到抗战之前上海本国企业历年所发行的证券,包括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内至少已在3 亿元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上海,特别是太平洋战争之后,在游资集中、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催化下,产业证券经历了空前的繁盛。1943年,仅新设立的上海企业、新中地产等42家公司发行的股票面值就达到了30亿元;而同时期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增资扩股一项即达32 亿元以上。 1944年1~4月间新设立的合众冷气等32家公司发行的股票总额也高达15亿元。抗战胜利以后,上海的公司数量进一步增加,从1946 年11 月到1947年12月,上海注册登记的公司总数达到了3580家,1948年又有1074家。其中绝大部分为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产业证券的总量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只是由于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估算其总体的价值。

      产业证券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导致产业证券交易和产业证券交易市场的形成。

      早在外商公司设立之初及华人附股阶段,外商公司股票就已在上海市面上流通。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新报》已经刊载有外商洋行股东为出售洋行股票而寻觅卖主的广告。以后, 随着本国产业证券的出现, 1882年上海《申报》已开始逐日刊登上海以及国内一些大型股份制企业的股票市价。同时,上海也出现了最早的股票公司——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1891年,上海出现了由西方商人开设的证券交易机构“上海股份公所”。1905年,该机构根据港英政府“股份有限公司条例”重新登记更名为“上海众业公所”,成为近代上海最早的证券产易所。众业公所的交易证券以外商企业产业证券为主,另外也有部分财政证券。1935年上市交易的产业证券包括10种银行和银公司的股票,16种地产公司的股票,8种公用事业的股票,6种船坞、仓库、转运公司股票和4 种纺织厂股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