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之二)

作 者:
陈锋 

作者简介:
陈锋,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本文在较为系统地清理、辨析有清一代的财政支出类别、数额的基础上,对各个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和支出结构进行重点探讨,以期对清代的财政支出得出总体认识。并涉及到各个时期的财政收入,以及收入与支出的比较。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字号:

      二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财政更趋紧张,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入款减少,支出顿增,户部存银几乎枯竭,即如咸丰二年(1852年)上谕:“国家经费有常,自道光二十年以后即已日形短拙,近复军兴三载,糜饷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余两,部库之款原以各省为来源,乃地丁多不足额,税课竟存虚名!……见在部库仅存正项待支银二十二万七千余两,七月份应发兵饷尚多不敷。”(注:《皇朝政典类纂》卷173, 《国用二十·会计》。)另据当时户部银库的收支统计,也几乎是年年入不敷出(注:据彭泽益的统计改制,见《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0页。):

      表3 咸丰年间户部银库收支统计单位:两

      年 度进 银出 银 盈(+)亏(-)

      二年(1852)9196945 11103669 -1906724

      三年(1853)5638380

      9840151 -4201771

      四年(1854)

      10442075 10468564

      -26489

      五年(1855)9956867 10079189 -122322

      六年(1856)9220056

      9141910

      +78146

      九年(1859)

      15580654 13350297 +2230357

      十年(1860)9397441 12795530 -3398089

      十一年(1861) 7108582

      6581645 +526937

      此后,随着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户部银库的出入银额相应增加,但从总体上说,虽然是经过了“同治中兴”,户部银库空虚的状况仍未改观,兹再根据有关档案统计制成下表作为参照(注:参见周育民:《甲午战后清朝财政研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彭泽益:《清代财政管理体制与收支结构》,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2期。):

      表4 同光年间户部银库收支统计单位:两

      年度进银 出银 盈(+)亏(-)

      同治十二年(1873)11274430 11623012

      -348582

      光绪十七年(1891)14245372 13052961 +1192411

      二十年(1894) 13381524 14154824

      -773300

       二十三年(1897)15540824 15142508

      +398316

       二十四年(1898)18359330 18010663

      +348667

       二十五年(1899)14543209 15258046

      -714837

      三十年(1904) 12941234 13639395

      -698161

       三十一年(1905)15962259 15483844

      +478415

       三十二年(1906)17344061 17045029

      +299032

       三十三年(1907)16076821 15347679

      +729142

       三十四年(1908)16502019 18047513 -1545494

      以上统计11个年份,有6个年份盈余,5个年份亏空,仅就此统计来看,盈亏相抵,尚亏空银634391两。

      户部银库空虚的原因,除了支出的不断增加外,与各省解部之款的拖欠亦大有关系。在鸦片战争之前,上谕已经屡屡指出,如道光十六年(1836年)上谕内阁称:“国家赋入,岁有常经,度支攸关,岂容任意延宕?是以上年曾经降旨饬催,自应遵照赶紧办理,兹据该部(户部)查明奏催各款银数,共八百七十余万两,现据各该省陆续起解,入拨到部,截至本年三月底止,仅止报拨解部共银二百六十七万……”(注:《清宣宗实录》卷282,道光十六年四月己卯。)道光十九年(1839 年)上谕又称:“国家经费有常,度支有节,凡各省应纳之赋及其余税课,均于征收后随时入拨报解,不容丝毫短少,所以重帑项而权出入。兹据户部查明,积年渐久,延欠频仍,统计欠解银数,除盐务悬引未完及帑利等款准其分别展缓外,其余拖欠有二千九百四十余万两之多。”(注:《清宣宗实录》卷323,道光十九年六月戊辰。 )这种状况不但在道光朝未能改变,入咸丰朝之后反而变得更为严重。不得已,咸丰帝于咸丰三年(1853年)批准户部的变通措施,将原来的各省解京款项,由春秋两季报拨时“随时奏拨解部”,改为“归入冬拨案内,与各直省协拨兵饷一律酌拨”,也就是说由当年的奏拨改为年前的预拨摊解,即如上谕所称:

      户部奏,部库岁需银两,请改归冬拨案内办理一折。向来户部岁需京饷,例于各省春、秋拨册内随时奏拨解部。近年以来,各省经部指拨之款,每因起解不时,以致部库时形支绌,自应先期筹画,以济要需。所有该部岁拨京饷,著准其自本年为始,归入冬拨案内,与各直省协拨兵饷一律酌拨。……各该省督抚于部拨款项,无论京饷、外饷,均宜照数起解。倘有藉词截留及率请改拨者,著户部随时查核,据实参奏(注:《清文宗实录》卷113,咸丰三年十一月戊辰。 按:彭泽益先生认为:“从1856年起,把京饷原由各省预拨改为临时定额摊派解款。”见《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第143页。 这一说法与笔者的拙见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