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印贸易的历史与发展前景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茜、黄涓,云南省国际贸易研究所 云南民族学院外语系,云南·昆明 650031

原文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滇印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滇印贸易的简要回顾,指出了滇印贸易的发展前景,对促进我省的改革开放有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 (2000)—01—082—06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对外门户,在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通商往来中,起着重要的交通要道和桥梁作用。云南和印度的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 世纪,四川、云南就和缅甸、印度发生了贸易关系。汉、晋以来,由川、滇通往缅、印的这条古老的商道,成为我国南方的一条陆上丝绸之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30年代,印度和云南的现代工业、交通运输、商品生产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贸易往来也随之扩大,印度在云南的进出口贸易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是主要的贸易对象国。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云南和印度的经济贸易合作,已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发展滇印贸易和经济合作,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古代的滇印贸易

      据印度史书《政事论》和《摩奴法典》的记载,早在公元前4 世纪时,四川的丝绸和丝已运销到印度,并已通过印度转销到西亚和欧洲。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在大夏(今阿富汉)见到了蜀布、邛竹杖。(注: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史记·大宛列传》。)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以前,川、滇、缅、印这条古老的商道,已是南方的一条陆上丝绸之路。1956年从晋宁石寨山发掘的西汉滇王墓葬群中,发现了印度的琉璃珠和海贝,这是云南和印度通商的一个可靠证据。自汉武帝为通身毒(今印度)道,加紧对云南的开发,于元封二年(前109)设置益州郡,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设置永昌郡, 永昌郡(今保山、德宏地区)就是四川、云南通缅甸、印度的交通要道,永昌郡也是我国西南一个重要的陆路对外通商口岸。《后汉书·哀牢传》和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永昌郡出产的琉璃、轲虫(海贝)系来自印度,永昌郡有身毒之民,应是当时经商而来的印度人。唐宋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和印度的大秦婆罗门国(今阿萨姆)、孟加拉国的小婆罗门国(今吉大港附近)等均有贸易往来。唐代樊绰的《蛮书》和唐代贾耽的《边州入四夷路》,对通往缅、印的交通道路都有记载,并说“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直到元明时期,海贝仍然是云南的一种流通货币。从总的情况来看,古代的滇印贸易,主要是丝绸、琉璃等贵重物品,其数量和价值都不会很大。

      二、近代的滇印贸易

      近代的滇印贸易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开展的,英帝国于1849年吞并印度,1886年侵占全缅甸,从此,印、缅两国均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则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为了掠夺资源、扩大商品市场、获取更大利润的需要,发展了当地的工业和现代化交通。在印度,从加尔各答到阿萨姆东北流萨地亚(中缅印边境)的东孟加拉铁路于1862年开始修筑,1884年全线通车,全长3227公里。在缅甸,仰光至密支那的铁路,1899年全线通车,长1173公里,曼德勒至腊戎铁路1903年建成,长291公里, 仰光至八莫的伊洛瓦底江内河航运1404公里通航轮船。作为中印贸易起连接作用的仰光至加尔各答1248公里,通航海轮。 在云南, 昆明至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于1910年全线通车,长850公里,昆明至缅甸腊戎的滇缅公路1939 年建成通车,长1146公里。由印度阿萨姆铁路线上雷多经缅甸到中国与滇缅公路汇合的史迪威公路,长约700多公里。在工业方面,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破坏了东方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英国先从印度进口棉花,对印度出口洋纱、洋布,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当英国吞并印度后,才在印度建立棉纺工业,到1876年,印度的动力纱锭达到100 万锭以上。(注:[美]西·甫·里默:《中国对外贸易》,第71页。)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也日益和国际市场联系起来。这就构成了近代滇印贸易的经济基础,使滇印贸易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是时期。

      19世纪末叶,云南对外通商以来,印度在云南的对外贸易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在进口方面,30年代以前,印度棉纱是云南最重要的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的首位。

      印度棉纱主要从滇南蒙自和滇西腾越两条运输路线进口,早在蒙自开关通商以前,印度棉纱就经由广西北海进口,由南宁、百色、广南运到昆明,用马帮驮运,全程共需54天,据1889年创设蒙自关第一次报告中称:“当时北海关代理税务司毛司氏估计,经过北海关之云南贸易,进口棉纱达海关银100万两。”(注:转引自张肖梅:《云南经济》第6章,第9~10页。)蒙自开关后,1890年进口12060担,值海关银261672两,占进口总值的56.1%。据《蒙自县外贸志》根据蒙自海关统计资料的计算,“从1890年到1924年,蒙自关进口棉纱以印度纱占首位,据32年的资料(缺1891和1892年数字),共进口棉纱2974045担, 其中印度纱2474186 担,占棉纱进口总数82.3%,开关初期,几乎全是印度纱。”(注:蒙自县外贸公司编:《蒙自县外贸志》,油印本,第123~125页。)腾越一路,早在开关以前,已有大批马帮驮运棉纱进口,但到开关以后才有统计资料可查,据腾越关税务司英国人聂必迩光绪三十二年(1906)腾越关商务报告中说:“查洋货进口,共值关平银1443216 两,去年则有1747820两,总数内有八成为棉花及棉制品。 所占本口第一大宗货物即系棉纱。去年估值在849089两,本年则减至606767两。”据此,棉纱在腾越关进口总值中所占的比例,1905年为48.6%,1906年为42%。在30年代以前,缅甸尚无动力棉纺工业,缅甸归英国的印缅总督管辖,印度棉纱垄断了缅甸市场,腾越关进口的棉纱都是印度纱转口。

      印度纱的进口,滇南一路除本省蒙自、昆明、曲靖、玉溪、昭通等地销售外,还销到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滇西一路除本省滇西地区外,还销到四川西昌、雅安等地。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进口成本降低,销路更是大增,1910年全省印度纱进口92300担,从1912年到1920 年的9年中,全省棉纱进口1317317担,其中印度纱1054635担, 占进口总数的80%。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时期,我国工业趁机发展,特别是纺织工业发展很快,“民国三年(1914)至十四年(1925)间,我国共有纱厂87家,其中属于华商者53家,华商纱厂共有纺锤1768500锭, 本国的纱厂剧增,产量日大,适欧战停止,由上海直达海防商轮渐多,运输便利,……于是,本关(蒙自)进口之国产棉货,乃与日俱增。”(注:转引自《云南通志长编》下册,第598页。)据蒙自海关统计,1929 年棉纱进口国币12579504元,其中经转口的国产棉纱只有366618元。到1930年棉纱进口18371206元,其中洋纱8613693元,国产棉纱转口9557513元,国产纱已超过洋纱。 1931 年棉纱进口13996514 元, 其中洋纱进口仅1714892元,国产纱转口已占绝对优势。30年代中期, 蒙自关主要是国产纱转口,洋纱进口已微不足道。抗日战争开始后,仅腾冲海关从缅甸进口印度纱,而总值也已大为下降,1937年仅有266038海关金单位,只占全省进口总值的2%,1938年因日本侵占上海等沿海城市, 由腾冲进口的印度纱增加到563760海关金单位,占全省进口总值的9.4%。 1937年云南地方官僚资本的云南纺织厂建成,有5200纱锭,以后又有裕滇和云茂纱厂的建成,从此,本省棉纱逐步代替了进口棉纱,仅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仍进口印度纱用作手工织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