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的优势和局限性:1819

——1959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形态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自勇 (1969-),男,河南濮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广州510631

原文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英国统治新加坡时期推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表面上看完全是这种政策推动了新加坡转口贸易经济的繁荣。实际上新加坡转口贸易的繁荣和同期整个世界贸易的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20世纪20年代以后转口贸易的危机也是不利外部环境的产物,自由贸易政策对贸易只在外部环境提供的可能范围内有促进作用,而且在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条件下还对工业化有强烈的不利影响。殖民统治者把自由贸易政策解释成神圣的原则,但实际上是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工具。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55(2000)01-0116-08

      从1819年到1959年英国对新加坡140年的统治时期,一直坚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按照自由派经济学的观点,自由贸易可以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所以英国政府19世纪以来打出了自由贸易的旗帜。英国在新加坡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表面上看是出于对神圣原则的坚定信念,而原则的神圣性来自于它符合所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本文要以新加坡本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为衡量标准对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作一分析,目的是揭示英国政府所谓的是以抽象的普遍原则来决定自己的政策的宣扬的虚伪性:支撑自由贸易政策的是利益,(部分)英国人的利益。符合英国人利益的政策可能也会有利于新加坡本地社会的发展,但二者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

      一、转口贸易的繁荣

      1819年2月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过英国在新加坡建立商馆的条约后要离开新加坡时,留给第一任辅政司法夸尔(William Farguhar)有关新加坡事务的指示中,有一条是:“对该港贸易,也无需课税。”(注:哈·弗·皮尔逊:《新加坡通俗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3页。)莱佛士一开始把自由贸易作为新加坡的立港原则,只是一个策略,目的是以此为诱饵把更多的船只从荷兰控制下的港口吸引过来,等生意繁荣之后再予以征税。(注:C.M.Turnbull,A History of Singapore:1819-1975,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23.)莱佛士只是看到自由贸易带来了新加坡最初岁月的繁荣后才决定把自由贸易奉为永久性的原则。1826年这一原则被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接受。

      作为自由港的新加坡,特别是在1824年英荷条约使新加坡的前途不再为商人们疑虑之后,贸易迅速兴旺起来。新加坡的贸易繁荣和自由贸易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这种政策对从事贸易的商人有吸引力。在新加坡一派繁荣景象的时候,近在咫尺的廖内港因为荷兰人设置的针对别国商人的歧视性规则而处于沉寂状态之中。

      当然新加坡的繁荣不能完全归功于自由贸易政策,无可比拟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良好港口条件也很关键。马六甲和槟榔屿早于新加坡成为自由港,但由于位置太靠海峡边缘或港口淤塞而被新加坡后来居上。

      也许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世界市场的扩张和东西方贸易的繁荣。这种外部的扩张给新加坡的贸易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新加坡自身在政策和自然条件方面的优越性使这种潜在的机会成为现实。如果没有这个外部条件,世界市场处于停滞或收缩状态的话,新加坡纵然再有自由贸易政策也没有用处,20世纪20年代以后确实发生了这种情况。

      表1 1824-1960年新加坡贸易增长情况

      (单位:100万元;指数:1913年=100)

      年度 进口出口 总额 指数

      1824 6.6 5.0

      11.6 1.9

      1830 9.5 8.3

      17.8 2.9

      1840 10.69.4

      20.0 3.2

      1850 13.311.9 25.2 4.1

      1860 28.324.3 52.6 8.5

      1870 39.131.7 70.8 11.4

      1880 60.754.6 115.3 18.5

      1890 112.6

      94.1 206.7 33.2

      1900 251.8

      205.5 457.3 73.5

      1910 273.2

      234.9 508.1 81.7

      1913 349.7

      272.4 622.1 100

      1920 1005.6 695.7 1701.3273.5

      1926 1010.5 876.2 1886.7303.3

      1930 528.3

      405.9 934.2 150.2

      1938 369.6

      320.3 689.9 110.9

      1947 1046813

      2358 379

      1950 21252480 4605 741

      1951 35944016 7610 1223

      1952 28492544 5393 854

      1955 38513369 7220 1161

      1960 40783477 7555 1214

      资料来源:Wong Lin Ken,Singapore:Growth as an Entrepot:1819-1940',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78,Vol.9,No.1,pp.50-84

      范叔钦:“新加坡的对外贸易”,黄魏敬、恭维贤编:《从开埠到建国》,南洋学会(新加坡)1968年印,第68-101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60年代之前新加坡贸易的绝对值很有限,增长幅度不是很大,这是由国际贸易大环境决定的。从18世纪以来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印度的鸦片和棉布,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没有大的变化,新加坡作为东西方之间的转口贸易中心,其贸易构成反映了这种情况。1836年新加坡的贸易额中,鸦片一项竟占了进口的23.6%和出口的17.0%,食品、饮料、烟草、茶叶、香料等占22.3%和28.3%,纱线、布匹占33.6%和28.7%,三项一共占了进口的79.5%和出口的74.0%(注:lain Buchanan,Singapore in Southeast Asia: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ppraisal,London:G.Bell & Sons,1972,p.33,p.35.)。这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基本是上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对外来的生活必需品需求不大,而奢侈品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贸易额的有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