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类经济历史发展过程的波形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灿津 华侨大学社科研究所,福建泉州 362011 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固有的理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已逐渐延伸到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周期性波动问题的探讨。人类经济的发展,是否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本文试图说明,人类经济历史发展过程,是沿着某种曲折的波形路径推进的。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O;F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2000)01-0026-12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被确认了的事实

      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赞扬它不到一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然而,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也就带来了自身固有的特点——经济危机和周期波动。

      1825年,英国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一时间,企业破产倒闭犹如多米诺骨牌倒下一样。先后破产的企业有3549起(注:据(原苏联)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Ⅰ卷上册,第379页,三联书店1975年版。),社会一片恐慌。从此,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接连不断。若按危机发生的年份而言,在1825年之后,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1937年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总共不到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就爆发过十三次经济危机,平均不到十年就有一次。这样看来,与近百年创造了生产力奇迹相伴的,还有百多年创造了危机的苦难与之相并列。

      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便形成一种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经济运行依次经过繁荣——萧条——危机——复苏四个阶段。规律性的反复出现,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在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危机阶段,经济则大大紧缩,以至倒退。以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为例。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4年工业生产指数为100。1929年危机爆发前最高点的工业生产指数:英国为104;德国为108.3;法国为144;美国为182.6;资本主义世界总数为150。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50%。美国增长最快,为82.6%。而到1932年危机最低点时,英国的工业指数只有70.7;德国只有51.8;法国为92;美国为81.2;全资本主义世界为84。也就是,与一战前相比,全都大幅度倒退了。其中德国只及战前的一半。如将1932年与1929年比较,则英国下降32%。德国下降52.2%;法国下降36.1%;美国下降55.5%;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降44%。即下降约1/3到1/2以上。(注:据(原苏联)瓦尔加:《世界经济危机,1848-1835》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这是多么大的曲折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者,形成了具有世界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与剧烈的较量;二者,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就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三者,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普遍地采取了反危机的措施,对于经济的发展也发挥了重大的制约作用。其结果,使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都有相当快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危机与周期是否消失?事实与一些人所期望的相反。战后不久的1948年美国即又出现危机;而英国和日本在1951年、法国和德国在1952年,也都相继出现危机。以后大体在1953、1954年;1957、1958年;1960至1962年;1966年左右;1969至1971年;1973、1974年;1979至1981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都先后发生了经济危机。这样算起来,从二战后到1980年,三十多年时间中,即发生八次经济危机。

      这就说明,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了新发展,但经济危机与周期波动的基本现实并没有消失;相反,危机的频率反而加快,经济周期反而缩短,此时大约平均四年左右即出现一次危机。同时,危机也出现一些新特征。如以前危机期间往往伴随物价狂跌,二战后的危机往往相反,物价反而上涨,有的物价指数升幅在两位数字。

      由此看来,通过危机而使经济实现周期性的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事实。这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学者都承认的。

      经济长波——另一种周期波动是否也是真实的

      除了危机周期,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还有没有其它周期波动的可能?这有不同的答案。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的经济长波假说。

      康德拉季耶夫根据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研究,于1925年发表《长波周期》(也译为《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中,首先提出:经济学所谈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通常指的是七到十一年的商业周期。但这显然不是经济周期的唯一形式。“我们确实有理由设想: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平均长约五十年的长期波动。”(注:康德拉季耶夫《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世界经济译丛》1979年第7期。)康德拉季耶夫研究了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789-1920年百多年来物价、利率、工资、外贸以及煤炭、生铁、铅等的产量和消费量。得出结论说,自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三个大周期,即三个长期波动:

      第一个长期波动从1789年到1849年。整个周期共60年。1789-1814年的25年为上升时期,1814-1849年的35年为下降时期。

      第二个长期波动从1849年到1896年。整个周期共47年。1849-1873年的24年为上升时期,1873-1896年的23年为下降时期。

      第三个长期波动从1896年到1920年,是为上升时期。1920年开始转向下降时期。整个长期波动的周期当时还没有结束。

      康德拉季耶夫认为,他所考察的各种数列,在波动时间上是颇为一致的。而且在不同国家,波动的周期也是一致的。因而他说,这些数据“足以确定长期波动的存在”,也说明“周期性是极有可能的。”(注:康德拉季耶夫《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世界经济译丛》1979年第7期。

      唐德拉季耶夫的诊断是否符合客观的实际呢?他曾推断,1920年是资本主义经济第三个长波从上升时期转向下降时期的转折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果然转向下降,终至1929年爆发了空前大危机。这一事实是对他的诊断有力的佐证。大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又出现逐步上升与高涨。但到七十年代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出现高通货膨胀、高失业、高财政赤字等问题。这又使人感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似乎又从新一轮的长期上升波跌入下降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似乎在沿着康德拉季耶夫波的轨道运行。于是,不少学者都对康德拉季耶夫波加以肯定。查汝强认为,“看来,这可能是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比经济危机周期要长的另一种周期性规律。”(注:查汝强:《试论产业革命》,《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