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

——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伯重,1949年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国内外史坛上的一个重要动向,是对以往各种具有共识性的成说以及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检讨。通过这个检讨,摒弃不合理者,改进不完善者,同时提出新见,引入新法,从而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注:参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2章,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宋代江南农业有关问题的讨论,对中国经济史坛上最重要而且也是最流行的成说之一——“宋代经济革命”说——以及导致此说的方法进行检讨,看看这些方法是如何和为何导出重大的错误结论来的;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如何改进我们的研究方法,促进我国的经济史研究在新世纪中取得更大的进展。

      一、“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宋代经济革命”的中心

      在史家眼中,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41年前,宫崎市定将其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观点总结如下:“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到了文艺复兴,欧洲就走在中国前面了。但起初二者之间的差距还很小,直到18世纪还是处于一种雁行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一发生,欧洲便把中国远远抛在后面了。”(注:宫崎市定:《宋代における石炭と铁》,刊于《东方学》第13辑(1957年)。)由这段话可见,这位日本汉学大家认为宋代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占有一种特殊的地位。16年后,英国汉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提出了中国“中古时期的经济革命”(The medieval economic revolution)和“帝制晚期的没有技术变化的经济发展”(The late impe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out technological change)的理论,认为中国在唐宋(特别是宋)时期出现“经济革命”,而自14世纪以后则出现重大转折,陷入“量的增加,质的停滞”(Quantitative growth,qualitative standstill)(注: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年版。)。又过了13年,中国宋史学家漆侠提出了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两个马鞍形”模式,即在秦汉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魏晋以下低落,隋唐有所恢复和回升,到宋代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从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峰”,“把宋代中国推进到当时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前列”;元代急遽下降,明代中叶恢复到宋代水平,以后虽有所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迟缓和停滞(或者说,在金、元时期出现“逆转”,以后则“逐渐地缓慢、停滞下来”)(注: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刊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以及同氏《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0-31页。)。而到最近,在当代世界经济研究中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安古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以迄今为止欧美学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历史上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做了估算。根据其计算的结果,无论是作纵向的还是横向的比较,宋代在世界经济史上都具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地位: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但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

      到1952年更下降到537美元。与此相对照,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而1700年达到870美元,超过中国;1820年达1129美元,已将中国远远抛在后面;1952年更高达4374美元,为中国的8倍(注:An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gr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8年版,第25、40页。)。由此可见,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中外许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中和从不同的方面,都得出了“中国经济在宋代出现飞跃,达到了顶峰,尔后发展减缓,最后限于停滞”的结论。这个结论已成为现今学坛上关于中国历史发展模式的主流观点,而此观点的主要基石之一,就是宋代中国经济出现了巨大进步,即“宋代经济革命”。

      “宋代经济革命”,按照伊懋可的总结,包括农业革命、水运革命、货币与信贷革命、市场结构与都市化的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注: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PartⅡ。)。而依照斯波义信的归纳,则主要包括农业革命、交通革命、商业革命以及都市化方面的重大变化(注:斯波义信:《北宋の社会经济》(收于松丸道雄、池田温、斯波义信、神田信夫和滨下武志合编《世界历史大系——中国史》第3卷,山川出版社1997年版),第4-8小节。)。他们所说到的各种“革命”,从种类来说都大致相同。因此如果真有“宋代经济革命”的话,主要内容应当大致也就是这些。宋代中国在这些经济领域中出现了重要的变化,这是没有争议的。但问题是,这些变化合起来,是否就可以称为“经济革命”?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对“经济革命”作一界定。

      从宏观的层面来说,“经济革命”指的是一个社会经济成长方式的重大变化(注:参阅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Presidential Address:Questions about China's Early Modern Economic History that I Wish I Could Answer,刊于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第51卷第4期(1992年)。)。一般而言,经济成长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只有“量的扩大”(quantitative increase)而无“质的改进”(qualitative improvement),另一种则既有“量的扩大”、又有“质的改进”。在西方学界,有人也将前者称为“增长”(growth),而将后者称为“发展”(development)。所谓经济革命,通常指的是经济成长方式由只有“量的扩大”而无“质的改进”的“增长”,向既有“量的扩大”、又有“质的改进”的“发展”的转变(注:关于“量的扩大”、“质的改进”、“增长”、“发展”这些说法及其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关系,见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第306-316页;黄宗智(Philip Huang):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350-1988,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年版,第11-13页。)。因此如果真有“宋代经济革命”的话,那么一定是宋代经济成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增长”转变为“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