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述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邢来顺(1963—),男,安徽当涂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分三阶段论述了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19世纪初是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作准备的阶段。从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展情况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时19世纪30—40年代的起步时期和19世纪50—60年代的全面展开时期。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它起步于轻纺工业,却迅速转向铁路建设和钢铁等重工业部门,从而使德国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工业上迅速赶上和超过法国等工业革命的先行者。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5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2456(1999)06-0085-05

      一

      众所周知,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母国的英国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紧随英国之后于是18世纪末相继展开了工业革命。相比之下,由于深受分裂割据的困扰,德国却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迟缓地开始了它的工业革命步伐(注:也有观点认为,德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 参见:A.C.Kenwood & A.L.Lougheed,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Industrialissation before 1914,New York,1982,p19.)。

      19世纪初,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创造条件的时期。首先,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诸邦国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仓战争的洗涤,封建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各邦统治者为稳定自己的统治,纷纷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旧的封建制度逐步瓦解,以至德国著名史学家托马斯·尼佩代称这一德国历史上的“大改革时期”,“创造了德意志近代国家和近代社会的基础”[1](p22-23)。因此,进入19世纪以后, 德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较之以往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其次,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为特点的农奴制改革为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农奴制改革的过程中,容克地主们通过收敛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而交付的赎金,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许多农民则在人身获得自由的同时,成了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这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德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资金,而且准备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已开始拍打德意志的大门。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浪潮首先波及的是西德意志地区,而且来此办工业的起初也是英国人。例如,著名的英国企业家科克利尔兄弟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混合性的企业,在比利时建立起炼铁厂、煤矿和锻压厂的同时,在普鲁士也建立起了示范性企业。英国人因此成了包括德意志在内的“欧洲大陆的老师”[2](p179)。 在德意志地区,较早涉及工业革命的是一些著名的私人企业家。在威斯特发利亚,弗里德里希·哈尔科特就建立起了炼铁厂和炼铜厂,并投资于运河和铁路建设,推动蒸汽船只的使用。几乎与此同时,弗里德里希·克虏伯还在靠近鲁尔地区的埃森建立了德国第一家钢铁厂[2](p180), 而当时的埃森(日后成为德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尚没展示出有什么发展前途,因此,克虏伯此举实有先见之明。在创建工厂的同时,德国的纺织行业中也开始利用英国的机器和技术。早在1783年,德国就安装了第一台水力纺纱机。到1814年,仅萨克森就已有机械纺锭28万枚。1831年,德国已经拥有1000台以上的机械棉织机[3](p152)。当然, 从整体上看,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德国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还是微弱的。

      二

      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进程上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30—40年代是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步时期。

      与工业革命早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德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以普鲁士为例,1831年时,它已拥有有25.2万台麻布织机、2.2万台毛织机、2.5万台棉织机和9000架丝织机。萨克森的纺织业也很发达。开姆尼兹被称为德国的曼彻斯特。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显得落后。例如,到1846年时,其织布行业还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在柏林的4个棉纺厂中,所用的机器主要是手摇珍妮机(注:以上数据参见: J.H.Clapham,The econome evelopment of France and Germany 1815—1914,Cambridge, 1936,p93—95。)。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中,手工生产仍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德国一些实业家和政治家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提出过铁路建设问题。前文提及的实业家弗里德里希·哈尔科特从1825年起就在宣传他的铁路计划。作为关税同盟创办者的普鲁士财政大臣冯·莫茨也曾经考虑过从莱因河到威悉河之间修建一条铁路,以避免荷兰人在莱因河上征收通行税。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还为修筑铁路之事专门派人到英、法、比利时等国进行调查。1827—1832年,德国人已修建了一条从林茨到布德威斯之间长达79英里的用马作牵引的铁路。而德国第一条真正的用蒸汽动力作牵引的铁路,即从纽伦堡到菲尔特之间长达6公里的铁路, 直到1835年才开通(注:关于纽伦堡至菲尔特之间铁路开通的时间有不同说法。多数学者认为1835 年为这段铁路开通的时间。 这一观点可参见:Dieter Raff,Deutsche Geschichte,vom Alten Reich zur

      zweiten Republik,Muenchen,1985.和J.H.Clapham,The economic developmen of France and Germany 1815—1914等著作。另有观点认为, 这一铁路直到1837年才开通。参见:Martin Kitchen,Cambridge Illustrsted History.Germany,Cambridge,1996,p.166。)。 德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到1840年为止,私人企业一直在唱主角。在此以前修建的如前文提到的纽伦堡至费尔特、柏林到波茨坦、莱比锡到德累斯顿等铁路,几乎都是私人投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