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之路:沟通中外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文勋 云南大学历史系,昆明,65009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不仅存在着西北丝绸之路、东南海上陶瓷之路,而且还存在着中外钱币相互流动的“钱币之路”。钱币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各国货币经济的发展。从钱币之路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通道本质上是包括“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钱币之路”等多种复合型文化形态。钱币除经济职能外,还另有文化职能。中国对古代世界的影响不只是“要素刺激型”,更重要的还体现出“整体拉动型”。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分类号 F820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对外交往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中国丝绸的向外流布,形成了“丝绸之路”;随着中国陶瓷的异国远播,形成了“陶瓷之路”。同样道理,中外各国钱币的相互流动,事实上已形成了一条维系中外关系的“钱币之路”。但是,“钱币之路”的研究至今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对之作初步探讨,以期有更多的学者对它予以关注和研究,使这条维系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之路重现历史的辉煌。

      一

      只要认真审视我国的对外关系史,不难发现,在我国古代通往世界各国的西北陆上通道、东南海上通道以及西南陆上通道上,都存在着“钱币之路”。而且,与丝绸、陶瓷的单向流动不同,钱币的流动是双向的——既有中国钱币向世界各国的流布,又有国外钱币向中国的传输。

      先说西北陆上通道。它以我国的古都西安、洛阳为起点,西经甘肃、青海、新疆一带,通向中亚、西亚,直至欧洲。这条通道,汉唐时极度繁荣,曾是我国对外交往的大动脉。中唐以后,随着东南海路的发展,西北陆上通道渐受影响,但并未衰竭,仍是一条十分重要的交通线。

      在这条通道上,早在汉代,随着中外交往的空前发展,汉王朝的五铢钱就开始外流。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斯坦因在中亚探险考古,就曾发现汉五铢铜币。之后,铜钱的外流没有停止。前苏联撒马尔汗东六十八公里的潘秀肯特(Pyanjikent)遗址曾发掘出土了北周保定元年铸造的“布泉”铜币和唐“开元通宝”就是最好的证明。唐代,鉴于铜钱的外流,“贞元初,骆谷、散关禁行人以一钱出者”。(注:《新唐书》卷54,《食货志》。)这恰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铜钱外流的事实。

      众所周知,通过西北陆上通道,我国输出的最大宗商品是丝绸。汉唐时期,在我国国内,丝绸绢帛曾长期当作货币使用,唐代有所谓“钱帛兼行”。既然丝绸绢帛在国内被广泛地用作货币,那么,外流出去的丝绸绢帛是否有此用途呢?据1253年从康士坦丁堡出发到钦察草原去见拔都之子撒里答的法国佛兰德斯鲁布鲁克林人威廉的记载,当时,在东欧一些地区,“用金银买不到东西,只能用亚麻布或其他丝绢才买得到”。(注:《鲁布鲁克东行记》耿升、 何高济中译本第224 页, 中华书局1985年版。)虽然我们不能断定这种用作货币的丝绸是中国输出的,但可以肯定,欧洲曾有用丝绸作货币的传统。

      到了元代,随着蒙元的对外扩张和元王朝的建立,在西北陆上通道上,中国钱币的外流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纸币向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传布。当时,征服欧亚大陆的蒙元统治者将中国纸币推广到了波斯(伊朗)、日本、印度、朝鲜、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重点是推向中亚、西亚以及欧洲。波斯伊利汗国曾于1294年9月12 日正式仿元朝交钞制度发行纸钞。据奥都剌《瓦撒夫书》和多桑《蒙古史》记载,伊利汗国的纸钞,从形制到面额,再到发行管理几乎完全都是仿照元朝的交钞制度。伊利汗国这次实行钞法,虽然两个月后便由于人民的抵制而废止,但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波斯人、阿拉伯人乃至欧洲人第一次认识到了世界上最早的中国纸币并深深地影响至其货币文化。直至今天,波斯语中仍将纸币称作“钞”(chao),这便是中国纸币文化影响的结果。

      与此同时,国外的钱币也沿北陆上通道流入我国,这主要是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和拜占庭金币。波斯萨珊王朝是继安息王朝之后的又一王朝。它从公元224年兴起,至651年亡国,前后共约四百余年。汉晋之际,我国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就对安息有了记载。《史记·大宛列传》说,安息“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萨珊王朝兴起后,波斯国之名频见于《魏书》、《周书》、《隋书》、《新旧唐书》等史籍。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记载:“货用大银钱。”在萨珊王朝统治的四百多年里,不断与中国发生联系。特别是中亚粟特人的商业活动,更加密切了萨珊王朝与我国的贸易关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波斯萨珊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日本学者冈崎敬和我国学者姜伯勤等人称之为“白银之路”。自1915年斯坦因第一次在我国发现萨珊银币至今,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乌恰、库车、吐鲁番以及青海西宁、甘肃敦煌莫高窟、宁夏固原、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河北定县等地,已30余次发现萨珊朝银币,累计达1167枚,包括自沙卜尔二世(公元310~379年)至伊斯泽提德三世(公元632~651年)的历代萨珊王朝的银币。上述发现萨珊银币的地点,正是我国西北陆上通道所经过和所联系的地区,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白银之路”的存在。

      拜占庭即东罗马,我国汉唐史书称之为拂菻国。从公元395 年东西罗马分治开始,到1453年土耳其俄托曼族攻克君士坦丁堡,前后共存在了1058年。长期以来,波斯萨珊王朝一直垄断着与东方的贸易。公元6世纪,为争夺与东方的贸易控制权,获取中国丝绸, 拜占庭多次与波斯萨珊王朝交战,但最终以拜占庭的失败而告结束。到查斯丁二世统治时(公元565~578年),拜占庭与突厥汗国取得联系,与东方联系有所加强。同时,中亚粟特人往来中国与拜占庭之间,推动了双方贸易的发展。随之而来,拜占庭金币流入我国。在我国西北,1915年,斯坦因在新疆吐鲁番发现3枚东罗马金币仿制品。1956年, 西安市郊土门村又发现1枚。1959年,内蒙呼和浩特市西出土东罗马金币1枚。1966 年至1969年,吐鲁番再次发现3枚金币仿制品。1982年,宁夏固原南郊出土3 枚金币仿制品。1989年,西安东郊唐墓再次出土1枚。 与波斯萨珊银币相比,拜占庭金币的发掘量虽然并不算多,但它的地域分布还是较为广泛,并且连续发现。这说明,拜占庭金币流入我国的时间应该是持续了较长的时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