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上海服务全国特点的变化及其原因

作 者:
黄坚 

作者简介:
黄坚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原文出处:
上海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上海,历来是全国的上海。一方面,由于上海自身缺乏能源、原材料和市场,因此上海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支援,否则,上海也成就不了今天的上海;另一方面,上海也以其在全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和突出的综合实力,长期以来,一直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支援着全国各地的建设发展,在全国一盘棋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支援全国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也在发生着或潜移默化,或对比强烈的不同变化。本文试图对上海在改革开放前后支援、服务全国特点的变化,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五个方面作一个粗略的比较,并对其成因加以简要分析,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革开放前后上海服务全国特点的变化比较

      1、人流特点的变化

      历史上,上海就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海纳百川的上海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才创造了上海历史上的辉煌。全国解放后,上海的人流状况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显著的不同变化。

      改革开放前,上海的人流变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计划经济时代的上海,基本上是采取在中央统一的指令下,各界人士响应、服从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服务模式来进行人流输出的,往往运用政治动员和行政命令等非经济或非自愿手段来实现,属于典型的政府性主导行为,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人流输出的服务目标方面,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且个体自觉和自愿性选择的余地很小;在人流的服务方式上,则以无偿输出形式为主;在输出人员的构成、素质方面,50年代至60年代初,以输出技术人员、熟练工人为主,素质较高。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以大规模输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主,素质相对较低;在人流的服务空间上以内地老、少、边、穷地区和国防三线地区为主;服务时间上以政府宣传号召甚至规定终身服务、“扎根边疆”为主,个人一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50—70年代,上海主要在政府指令性计划下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各地的建设输送了大批的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如“一五”计划期间,上海为了支援长春第一汽车厂、洛阳拖拉机厂等工程的建设,根据建筑工程部的指示,华东建筑工程部选派出了成建制的建设队伍;“二五”计划期间,上海又抽调力量支援首都十大建筑和淮南煤矿的建设;1965年后,派出2个建筑公司、1个设计室成建制的开赴四川、贵州,参加国防军工建设,并将约占全市30%的勘察设计和建筑施工力量,投入了江西、安徽山区的国防军工(上海后方基地)建设等。

      其次,在外地人口的流入方面,解放初期,由于恢复和建设国民经济的需要,上海曾掀起了一个短暂的移民高潮。但到1954—1955年后,出于国防战略需要的考虑,上海制定了“紧缩人口,加强战略”的方针,对上海人口开始采取总体压缩的政策。此后,随着户籍制和粮油、日用品定量供应制等严格的人口管理制度的日臻完善和严密,上海除对大学以上毕业分配的外地高级人才和计划、政策允许内的小部分调入人员尚开放接纳外,对一般外地人员基本上采取了封闭流入的办法。

      改革开放后,上海在人流的服务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在人流的输出方面,过去以政府的计划性、政策性行政行为为主导的模式,已逐渐让位于以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主导、政府行为为辅助的新模式,人流输出具有更多的经济合理因素和理性目标,个体的自觉和自愿性选择也逐渐成为主要形式;在人流的服务方式上,过去的无偿服务正为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按市场的价值规律原则进行的有偿服务所逐渐取代;同时,上海输出人流的构成与素质也较过去大为提高;人流服务空间遍及全国各地,既有传统的支边、支内建设,又有上海为开拓发展各地和自身经济文化而进行的输出;服务时间也呈现多样化局面,即以短期为主,中长期次之,且以个人自愿选择为主,政府号召宣传为辅。改革开放后,上海确立了“人才资源是上海第一资源”的观念,将按国际接轨要求,建立服务全国的国家级人力资源市场,遵循市场供求关系为各地提供各类人才服务作为人流改革的方向。1994年,上海与国家人事部共同组建了国家级的中国上海人才市场;至今,上海已建立了各级各类劳务市场60多个,人才市场40多家。

      另一方面,传统的支边、支内建设中的人流服务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对口支援地区,与实施开发式扶贫方针要求相配套,上海主要派遣有一定能力、专长的干部、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到贫困地区工作,为当地脱贫致富作贡献。如上海组织部门先后选派118 名优秀干部,到对口支援地区挂职,同时接受当地干部来上海挂职。80-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响应、服从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个人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支边、支内行为,即志愿者行动。如1998年下半年,上海的21名本科生、博士生自愿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离开新婚的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孩子,加入了赴滇志愿者的行列。

      其次,改革开放后,上海已将过去以单向的人流输出为主的服务,改为输出与输入并举的新服务方式。在大力鼓励上海的人才走向各地,创业报国的同时,又采取一系列优惠的人才开放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吸纳外地人才和剩余劳动力来沪发展,成家立业,在繁荣上海中发展全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