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阳光带”城市的崛起及其历史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本文论述美国南部阳光带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着重论述了促使该地区城市崛起的因素及其城市化对整个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为研究美国区域经济、也为探讨我国城市化道路及区域经济的开发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视角。

      关键词 阳光带 城市 崛起

      城市化是某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美国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城市化水平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其城市化进程也更具有典型性。对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化问题,国内学者曾有文章论述,①而对南部阳光带城市的崛起则鲜有提及。这或许是因为这一地区城市的崛起相对来说比较迟缓,其意义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和重视。

      一

      所谓“阳光带(Sunbelt)”是指美国北纬37°以南地区,共包括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佛罗里达、佐治亚、田纳西、阿肯色、亚拉巴马、密西西比、俄克拉荷马、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内华达等州和加利福尼亚的一部分,其范围大致是在内战时期参加南方叛乱诸州的地域上向西南部有所延伸。1969年,美国新闻记者凯尔文·菲利普斯在《共和党多数的出现》一书中,最早使用“阳光带”一词。他在该书中认为,战后大批白人中产阶级涌向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阳光带”,致使共和党人可望在该地区稳操胜券。但当时这一提法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到70年代中期,南部和西南部日趋兴旺,特别是1976年南部民主党人吉米·卡特竞选总统成功,对新闻界和学术界醉心于宣传“阳光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卡特竞选总统过程中,《纽约时报》、《商业周刊》、《周末评论》、《幸福》等刊物竞相以“阳光带”为题刊载文章,大肆渲染南部和西南部崛起对全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而对于衰退中的传统工业心脏地带东北部和中西部则冠之以“寒霜带”之称谓。②1976年,全国极有影响的刊物《民族杂志》刊载文章,详细描述阳光带从联邦资金中所得到的好处,从而引起“阳光带”和“寒霜带”两地区的国会议员、学术界和经济界的激烈争论。《商业周刊》把这一争论称为“第二次内战”。③

      尽管70年代美国新闻界对阳光带的宣传或多或少地带有夸张成分,但实际上也确实反映出南部和西南部的崛起,已经成为事实,并为公众所瞩目。把二战前后南部城市化水平作一比较即可很容易地说明这一问题。二次大战前,南部阳光带基本为北部的资本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其城市化水平远不及东北部和中西部。1920年,全国十大城市中,有九个位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南部只有洛杉矶跨入全国十大城市之列。但1980年的全国十大城市中,已有五个位于阳光带,即洛杉矶、休斯顿、达拉斯、凤凰城和圣迭戈。④作为衡量城市化综合指标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1940-1980年,全国平均数由52.6%上升到74.8%,南部由36.7%上升到66.9%,西南部则由58.8%上升到83.9%,⑤从中看出西南部城市化水平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南部则基本与中西部和东北部持平。

      随着制造业向南部转移和阳光带城市的崛起,大量人口从中西部和东北部“寒霜带”迁入南部。仅在70年代,迁入阳光带地区的人口就达550万。佛罗里达州人口增长量最为突出,到80年代后期,平均每天有1000多人移居该州,其人口增长率比全国高两倍。目前,该州城市人口已高达85%。人口学家预计,到21世纪初,该州人口将突破2200万大关,比现在要翻将近一番,届时佛罗里达州将成为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化州的典范。

      阳光带人口在全国人口所占比例的上升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该地区就业人数的增长。70年代,北部都市区就业人数增长率为12.4%,南部则达到40%。1937年,寒霜带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占全国总职工数的70.3%,1982年则下降到47.9%,其职工的绝对数字也呈下降趋势,由1976年的1107万下降到1982年的914万;而阳光带则恰恰相反,其工业企业人数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重由1937年的23.9%上升到1982年的43.1%。⑥

      可见,无论就大城市的数量还是从城市人口来说,阳光带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都已赶上或超过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后来居上。

      二

      美国阳光带城市在战后迅速崛起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阳光带城市的崛起首先在很大程度上是联邦政府直接干预和推动的结果。由于阳光带大部分地区是内战期间参加“南部同盟”的诸州,内战以后,虽然经过重建和改造,其经济结构仍以种植园经济为重心,工业化相对迟缓甚至滞后,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早在1938年,罗斯福总统在给全国紧急委员会的一封信中就指出:“正是由于南部地区的状况,整个国家的经济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我确信,南部现在的问题是全国最大的经济问题。”⑦可见,政府已认识到,促进南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美国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二战前夕,美国政府在确定军事工厂与基地时优先考虑将其设在“公司力量、资本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成熟还不足以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城市”,⑧即当时尚属于落后地区的南部和西南部。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军工厂,军事工业急剧扩张,联邦国防预算开支庞大,其中大约40%用于南部军事工厂和军事基地的建设。这一时期,整个阳光带地区在联邦军事开支中所占份额达70%。这一方面带动了阳光带沿海城市的飞速发展,如里士满、查尔斯顿、杰克逊维尔、莫比尔、新奥尔良、休斯顿、洛杉矶等都成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另一方面,使得西南部内陆地区毗邻空军基地和飞机制造厂的城市兴隆起来,如达拉斯、圣安东尼奥、丹佛、图森等。此外,在军事基础上,直接形成了许多新的城市,如费耶特维尔、科罗拉多、斯普林敦等。二战期间,联邦政府有计划地在阳光带进行大型军事、国防、宇航方面的投资和研究,同时通过贷款等方式,吸引大批相关工业企业迁入南部和西南部。战后,这些军事工厂被联邦政府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给阳光带资本家,转为民用生产,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城市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使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当地龙头企业,为这一地区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70年代末,美国国防开支年度预算为2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为阳光带城市所得,如1976年,仅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两州就占该年度全国军火订货合同总额的26.2%。从军事工业的就业人数看,南部阳光带所占比重也大于东北部。1971年,南部阳光带15个州的军事工业就业人数达74万多,占全国军事工业就业人数的41%,东北部14个州军事工业就业人数则为67万多,占全国军事工业总人数的37%。美国学者理查德·莫里斯指出:“整个阳光带经济的增长令人难以置信地依赖于联邦军事支出,如果没有联邦军事预算,‘阳光带’就不能维持其数十年来得以自我吹嘘的经济繁荣……,东北部诸州以其占全国45%的人口而仅仅得到联邦军事支出的28%,而阳光带以其占全国38%的人口却得了近一半的联邦军事预算。”据此,他不无讥讽地称五角大楼为“一座面向南方的五角建筑物(a-five-side-building that face south)”。⑨密歇根州的一家就业协会于1981年曾对美国军事费用的来源和支出作过调查,结果表明:东北部和中西部每年担负的联邦军事费用高达700亿美元,而五角大楼每年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支出只有440亿美元,在这一点上这两地区每年可计算的损失即达270亿美元。因此,该协会指出:“在估算正在进行的由东北部和中西部向阳光带的大规模财富转移时,联邦军事支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