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

——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党的文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初,在中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根据当时从战略角度进行的划分,这一地区属于全国战略布局的第三线(第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各省,一线与三线之间为第二线),亦称“大三线”。同时,各省又都划分了自己的一、二、三线,其中的第三线称为“小三线”。大、小三线的集中建设,在六七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史称“三线建设”。它曾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其投资之集中、地域之广大、持续时间之长,都为新中国建设史上所仅有。回顾这一决策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和评价共和国的这段重要历史。

      “吃穿用计划”的改变,缘起于对战争危险的过分估计

      “大跃进”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三年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严峻的形势促使人们不得不进行国民经济的大调整。

      中共中央适时作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逐步付诸实施。从1960年到1962年,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逐步趋于好转。从1963年起,本来应该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但为了巩固调整取得的成果,这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再搞三年调整。

      当时,应该说,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等最基本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工作中最迫切的任务。因此在考虑国民经济计划时,首先解决人民的吃穿用就成了人们的共识。1963年8月6日,在各部负责同志讨论1964年计划的会议上,薄一波的讲话表达了这种心情:“解决吃穿用,吃的方面是粮食;穿的是纺织品,加上维尼龙和塑料制品(如尼龙袜、塑料鞋和鞋底等);用的方面是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和暖水壶等日用工业品,而不是电冰箱、电视机。要把基础工业发展起来,进行必要的国防建设。归纳起来,吃穿用第一,基础工业第二,国防第三。这是发展工业的方向,也是国民经济计划的方向。”①

      1964年4月,国家计委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规定“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第一,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第二,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尖端技术;第三,与支持农业和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并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在这个设想中,用于农业的投资占总投资额的20%,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由原来以发展重工业为基础改为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人们的吃穿用。

      这个被简称为“吃穿用计划”的设想,得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多数领导同志的赞同。

      按照这个思路,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按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路子发展下去。然而,国际局势的急骤变化,使这一计划被打断了。

      中国的周边环境,到了1964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令人不安。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美国在越南的侵略战争严重升级。1954年后,美国取代法国进入越南南方,支持吴庭艳集团,发动了一场“不宣而战”的特种战争。1964年8月5日,美国越过战争边缘,悍然越界轰炸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将战火迫近到中国的南大门。次日,经毛泽东、周恩来审定的《中国政府声明》严正指出:“越南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越南人民是中国人民亲如手足的兄弟,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略,就是对中国的侵犯,中国决不会坐视不救。”

      可以说,是美国又把中国逼到了战争的边缘。这时,中国不但要做越南的战略后方,而且需要准备支援越南作战,还必须准备应付美国可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此外,中国边境的其它地区也不平静。在北部和西部,随着中苏关系由争执发展为战略对峙,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从50年代末期开始,苏联当局继单方面撕毁协定和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火所欠债务、甚至策动新疆少数民族叛乱之后,又不断向我国施加压力,中苏两国、两党关系走向破裂。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政府更是大举向中苏边境地区增派军队,由原来的10个师不足20万人逐步增加到54个师近百万人,其战略导弹也指向我国的重要设施。中苏边境处于一触即发之势。

      在东南沿海,美国一直占据台湾海峡并支持台湾蒋介石集团袭扰大陆。在西南方向,1962年10月中印边境地区在发生印军入侵和中国边防部队进行自卫反击之后,双方互存戒备,战争状态并未解除。在东北方向,美国驻兵南朝鲜和日本,对中国和远东和平构成威助。在这种战略包围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不能不对可能的战争有所准备。

      出于国防战备的考虑,毛泽东当时正研究苏联卫国战争时的经验。当时,在同一位主管工业的负责同志谈话时,毛泽东说,要好好研究斯大林的经验。斯大林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这是教训。他认为,由于斯大林没有重视乌拉尔以东地区的工业基地的建设,致使在卫国战争初期,惨遭巨大破坏和严重损失。即使如此,这片工业基地仍然在战争中发挥了较大作用。联系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如果战争打起来,没有强大的后方工业基地怎么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