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过程中的重大贡献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并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提出在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十分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战略,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作出的冷静选择。

      注重内地的基建投资,初步改变了工业过分偏重于沿海的状况,有利于地区间的合理发展和国防安全。

      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优先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的思路,对解放劳动生产力,保证中国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方向起了积极作用。

      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是陈云同志根据当时我国的国情向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不仅有利于这一时期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实现,而且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了社会稳定。

      知识分子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陈云同志把人才问题和工业化问题联系起来考虑的思路,对于我们研究解决当前有关教育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的思想,是陈云同志对中国工业化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的长期探索和深入思考得出的。为此,他提出的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建设速度必须遵守按比例平衡发展的法则,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实现工业化是自1840年以后,中国所有仁人志士的共同梦想和追求。但在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政府当权的时代,这些美好的梦“一概幻灭了”(毛泽东语)。只是到了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国家工业化的理想才变成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经过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中国工业化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确解决了在工业化起步时遇到的方向、战略、布局、资金、人才、规模、速度等一系列工业化的基本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并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主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五”计划的编制、实施与中国工业化的战略、布局和方向问题

      “一五”计划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就是我国工业化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从1951年开始酝酿,到1955年公布,先后编制过五次。这五次之中,除了第四次以外,都是由陈云主持的。由于他当时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所以,组织这一计划实施的重任,也主要落在了他的肩上。“一五”计划涉及的问题很多,但就工业化来说,首先是发展战略、布局和方向问题。在这几个重大问题上,陈云通过主持编制和组织实施“一五”计划,使党中央的意图得到了全面的贯彻落实。

      第一,关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问题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但采取哪种战略来实现,那时并不明确。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较早工业化国家的,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本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前苏联的,即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由于两种战略各有利弊,党内外对此曾有过不同意见。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单纯向前苏联学习的结果,还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作出的冷静选择?对这个问题,陈云在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作关于“一五”计划的报告时,曾经作过回答。他说:我国的农业是落后的,铁路和其他交通设备也不足,都需要发展和扩建。但是,能够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财力有限,如果平均使用,百废俱兴,必然一事无成。而且,没有重工业,就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就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供应汽车、飞机、轮船、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另外,要系统地改善人民生活,必须扩大轻工业。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轻工业设备还有空闲,原因就是既缺少来自农业的,也缺少来自重工业的原料。再者,我们还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军队。这一切都决定了我们不能不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于这一发展战略,“一五”计划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和发展速度上都给予了充分保证。那些限额以上的工业项目(重点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或填补了我国工业的空白,或大大提高了原有工业的水平,形成了我国现代工业的骨干。五年下来,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14亿元,比旧中国100年积累的总和翻了近一番。工业发展平均每年增长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为25.4%;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0%上升为43%,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5.5%上升为45%,大大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落后的局面。

      在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陈云对轻工业和农业生产一直十分重视。事实上,轻工业在“一五”期间的发展并不慢,产值的年增长率达到14.3%,税利增长2.8倍,不仅基本满足了人民需要,而且为国家建设提供了100多亿元的积累。在农业方面,根据已成立的互助组和合作社,平均可以提高产量15-30%(以后核定为10-20%)的经验,“一五”计划除了拿出占基本建设总支出7.6%(加上地方水利投资、军垦费、农村救济费、黄河治理费、长期农贷等,则为15%)的资金用于对农业投资外,在财力上尽可能支持了合作化。到了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1850亿公斤,比1952年增产300亿公斤,增幅为19.8%。在“一五”计划的执行即将结束的时候,陈云又根据前一段工作暴露出的矛盾和工业化已有初步基础的实际情况,按照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方针,进一步提出了调整重、轻、农投资的比例,增加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以及增加为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重工业的投资的意见,从而更加完善了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