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米市的经营格局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纷纷崛起一批规模大小不等的专业性市场。实践表明,有的十分成功,有的却并不理想。此中原因,众说纷纭,尚待认真总结。古人云:温故知新。对近代江南地区颇负盛名的几个米市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其发展规律,或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今专业市场的检讨。

      一、米市的形成

      粮食生产有丰歉,粮食消费有余缺,于是出现粮食的贸易,这是人所共知的商业常识。而在江南地区,由于蚕桑丝绸生产的发达和其他经济作物的长足发展,时至近代,素负盛名的粮仓竟锐变为缺粮区,这就在客观上促成了稻米市场的格外繁荣。

      江南米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服从于社区商业活动的实际需要,自然形成,日积月累。它与江南地区的城镇发展和布局互相适应,时至近代,已大致形成了一个较为周密完善的市场网络。这个网络由规模大小不等的三级市场构成:一级市场是位于大中城市中的专业市场;二级市场是由大中城市向四周幅射而形成星罗棋布的中小市镇;三级市场则是广大农村长期以来就存在着的集市贸易。

      据嘉靖《仁和县志》,当时杭州城内就已有“米市”,为七个市之一。当地民谣:“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也形象化地说明了专业市场的地理分布。这个米市就在杭州武林门外的米市巷一带。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就说那里有个米行林立的市场,称为“湖州市”。后来才被叫成了湖墅的。这个米市一直沿袭到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无锡、苏州、嘉兴、硖石、宁波、绍兴等地,也都有这样的米市,并留有以米市命名的街巷地名。

      当然,仅有这种大中城市里的米市是不够的。如前所述,在这些米市周围,还幅射着一大批中小市镇,皆有发达的商业活动。在市镇周围,则有更多的农村集市贸易。这种多层次、多级别的市场网络,以一级市场为主导,二级市场为中坚,三级市场为必不可少的补充,是近代江南米市的重要特色。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在此全面展开,本文将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大中城市中的几个著名米市上,这就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的无锡米市,以及同样在江南地区颇负盛名的苏州枫桥米市、杭州湖墅米市、嘉兴米市、硖石米市、临浦米市等。

      米市的形成,跟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条河在历史上主要是用来漕运粮食的,所以又称为运粮河。在北宋时,“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愧,不可胜数。”①到了明代,“南北粮食的运输,几乎全靠漕运,永乐九年漕运为240万石”,“永乐十五年,漕运增加为509万石,超过元代海运和漕运的总量”,“清初漕运每年达408万石”。②不仅如此,运河在江南地区河段还是江南地区内部粮食流通的主要渠道。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稻米,沿长江进入运河,即由运河南下,分销于运河东西两侧的多种经营作物区和山区。由此可见,运河是江南地区稻米市场的轴心。江南地区的重要米市,几乎都分布在运河沿线以及其他水运要道上,无锡、浒墅、枫桥、平望、嘉兴、硖石、湖墅,从北向南,无不排列在运河两岸,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妨以无锡米市为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特征。

      据调查,近代无锡市的米行最盛时有二百余家,平时也有一百三、四十家。市区的米行分布、历史上俗称为“八段”,其中北段有4段,南段有3段,西段1段。分布数如下:

      段别

      小地名 米行数 段别 小地名米行数

      北北栅口15南

      伯渎港

      17

      北塘 29 南上塘

      11

      段三里桥35段

      黄泥桥

      12

       外黄泥桥

      13

      西段

      西塘11

      而在这八段中,北段的米行最多,最集中,共有92家,占全市总数的64.33%。查北段的地理位置,则正是在大运河的沿岸。

      嘉兴米市的布局也是如此,据《嘉区一瞥》转引《嘉区民国日报》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元旦载,嘉兴城区米业的分布,城北有米行20家,城东4家,城南12家,城西2家。可见米行虽然遍及全城,而尤以北门为最。非但如此,北门一带的米行实力也较他处更为雄厚。如森泰米行,正常存货均在二、三万担之间。嘉兴俗谚云:“北门米脚子,南门大粽子,西门叫化子,东门摆架子。”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布局的态势。而嘉兴城北也正是大运河流经之处,大小米行,毫不例外地排列在运河沿岸。

      造成这种态势的主要因素是交通运输。江南地区的太湖流域,素以水乡泽国著称,造船技术和驾船技术,均居全国之先。长期以来,谷米的运输几乎全靠舟楫,米市必须建在河道畅通之处,也就势在必然。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这种局面也还没有改变。据当时《粮食调查》丛刊对无锡米市的一个调查,民国二十二年时,通过铁路线用火车运输的谷米只占整个米市吞吐量的7%,其余基本上是水运。在水运中,用轮船拖带者占整个米市吞吐量的5%,而用帆船装运,则占整个米市吞吐量的80%以上。诚然,帆船运输由来已久,毕竟太落后。但是要改变这种局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见,江南地区的米市之所以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实在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米市的格局

      米市形成之初是比较单纯的。只要有许多家经营谷米贸易的商店都聚集在一个比较集中的地段,达到了相当的交易数量,就可以称之为米市。

      但是,随着谷米贸易的繁荣和高度发展,人们对米市势必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购、销之外,对于仓储、运输、谷米加工、金融资本以及有关的服务性行业,也会要求其具有足够的能力,形成完整的配套系列,才能确保稻米贸易的繁荣。于是,米市的格局也就随之愈趋复杂。

      江南地区的几个主要米市,因其地理位置的和功能的不同,具体格局也有些大同小异。下面我们将分别予以介绍:

相关文章: